实现一种以竹来取代混凝土和钢建造的强烈愿望,并以一个住宅作为基本起点实践竹建造,持续地在中国各地发展经济、实用、稳固、美观、以竹为本的绿色都市和建筑,以更具想象力和价值的营造启发可持续发展,是项目最大的意义。——郝琳
作为花卉四君子之一,竹在中国文化中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建筑中究竟有怎样的优势,借助竹屋项目,我们采访了设计师郝琳。
a+a杂志:您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郝琳:在大环境下,我们需要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倡导:通过绿色创新发展自然的可持续都市与建筑——采用和提升本地的素材,并与当地的景观、资源、气候和风俗相适应。在应用适当技术的情况下,建造要有利于本地的长远发展。这对资源保护、环境产业提升、社会就业以及地方风土的保育都有深远的意义。这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是中国第一栋多层现代竹屋,也是在云南建立的竹结构住宅的典范。这栋两层楼的结构是利用本地竹材料加工制作建筑结构和竹制内外墙板以及其它建筑材料完成的。在室内的设计中,竹材料也成为素材主题。我们相信,在21世纪,城市和建筑仍然具有深刻变革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来自社会对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愿望,竹子的建造是一种途径与动力。
a+a杂志:为什么要选择竹子作为材料?
郝琳:使用竹材是因为它是这一带对生态最有利的建筑材料,竹几乎可以在中国任何地方生长,四年即可生长成材, 并在生命周期里吸收二氧化碳。竹结构很轻,因此比沉重的混凝土结构更能有效地抗震。竹屋可以由当地村民建造出来, 而不需要重型、昂贵的施工设备。我们的技术是基于一个遮雨系统和复合板, 建筑的隔热性能很高,这一技术的应用潜力不可估量,它为中国的新乡镇提供可负担起的、生态的建造方式。 建筑师正在和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学术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起,开展这个研究实践和技术转让项目。目前,继昆明与成都的实践,我们正在与竹子之乡安吉政府合作开展竹培训研发与中心的设计建造。
a+a杂志:对于这个房子,您是怎样思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问题的?我们要怎么衡量和判断这个建筑的绿色?
郝琳: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倡导多元化角度的思考模式和对绿色创新的尊重、沟通和理解。当代全球绿色建筑仍然处在萌芽状态。灵感、创新、孵化和投资还存在着太多的可能性,多数没有被探索。这个房子的观察点不在于通常的“建筑性”,而在于如何研究和实践某个特定的环保技术,搭建广泛参与的平台,发掘竹子作为当代建造核心素材的可能性,这样的角度具有深刻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意涵。
a+a杂志:针对当前中国的绿色建筑形势您有怎样的看法?
郝琳:近期,我常联想到云端和柯达这两个问题。绿色都市与建筑的资源网路是否应当具有云端的特质?高效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实现动态平台,方便的参与性,降低对专业知识的依赖,这是一个趋势。而柯达的问题是不能及时预测产业变革的大未来并相应转型。绿色都市与建筑的思考不是以LEED或BEAM界定和终止的。绿色的都市和建筑还有什么可能性?危机在哪里?绿色新产品、新工种、新市场在哪里?如何转化成为政策并融入制度?如何藉由教育透过包括建筑在内的绿色产品使民众尊重绿色创意、理解绿色创新的目标。在高端,我们需要创新;在中端,我们需要以绿色提升质素;在低端,我们需要沟通。 这也是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