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一章 香江碎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21 12:45:32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周刊每期四页,八开八版,四版彩色石印漫画,四版单色图文。在创刊号的封面上,印着张光宇的漫画——《立体的上海生活》:一家四口在一起,父亲侧身而坐,母亲立着给婴儿喂奶,父亲和母亲之间站着一个小男孩,一只手高高地举着红苹果。人物的相貌、表情都很模糊。在《发刊的几句话》中则这样陈述:太平洋怒涛与飓风的冲突,产生了黄海怀抱里的上海……包容了古今上下功利与心灵的冲突,如同死囚自怨的狂吼。冷静的暮色,好像古墓里的枯骨,光明的青年,常把热血洒遍了大地。眼前的诱惑,还须你用心灵去裁判。朋友感受罢了!我们不愿意染了色彩,来污秽了全人类的灵府,只有感受与表现罢了。……我们不愿意做旧礼教的功狗来骂罪恶,也没有兴趣来赞美那名利的虚荣。无论在图画还是文字方面,周刊都以它特有的怪异、朦胧给黄祖耀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视窗。叶浅予每期一版的长篇连载漫画《王先生》、张光宇的戏剧素描、鲁少飞的新装图说、张正宇的人物肖像,以及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的专栏文章……这一切都如同隔海来风,悄然而迅速地滋养、启迪着这个初涉画坛的十五岁少年。

在上个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的香港,漫画已经为报刊读者所欢迎。因为担心被父亲知道,所以采用笔名“猫仔”在本地报刊发表漫画的黄祖耀,很快注意到,在小报《探海灯》、《工商报》以及《华字日报》的周末副刊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单字的画作署名——“波”,并且用小斜方框框住。有时,署名也会移到题名下方,变成了两个字——“波若”。黄祖耀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忘年交黄般若,一查证,果然是他。秘密被揭穿,好像两个捉迷藏的小孩撞到了一块,两人间的友谊由此又深了一层。

后来,在陆羽居茶楼聚会时,黄般若建议黄祖耀干脆将“猫仔”两字的偏旁去掉,这样就成了“苗子”。本性诙谐的黄祖耀大为高兴,从此坚持使用 “苗子”二字,他的本名黄祖耀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一年多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在当地组织了一次学生绘画展览。黄苗子模仿比亚兹莱创作了一幅黑白画:《魔》。画面右上方是颗巨大、狰狞的魔鬼头颅,在烈焰中似笑非笑;走笔夸张、怪诞,颇有海派风骨。比亚兹莱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一位天才而短命的黑白装饰画家,很受苗子和黄般若的喜爱;而他们最早接触到比亚兹莱的作品,也是在上海出版的刊物上。很快,漫画《魔》在中学绘画比赛中受到好评,并被送去参加了展览。黄般若给《魔》拍了照片,苗子忐忑不安地将照片寄给了《上海漫画》编辑部。不久,上海方面来了封信,打开一看,署名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叶浅予。信中是些鼓励的话,并且告诉苗子,《魔》已经被《上海漫画》采用。此后有几个星期,每当想起叶浅予的署名来信,以及那封信所蕴涵的肯定与鼓舞,十六岁的苗子总是激动得夜不成寐;从此绘制漫画成了他坚持一生的功课。果然如信中所述,在1929年8月3日出版、第六十七期《上海漫画》上,同时刊登了那次展览中的三幅作品,其中两幅为国画,一幅为漫画。至于另外两幅作品如何也被编辑部看到并选中,却不得而知。

……

1  2  3  4  5  6  


下一页第二章 海上沙龙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节选一
第一章 香江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