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一章 香江碎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21 12:45:32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在祠堂小学陪读了一年多之后,黄祖耀重新回到了香港,继续在德辅道的一家学校念初小。这家学校也讲授四书,但同时还开设算术、格致(物理)等课程。在学校所发的英国殖民地语文课本上,印着彩色的英王像,课本首页写着:“英王佐治第五,现在英国及所有英国属地之王也。王有三德……” 卫生课本上则印着:“洗太平屋,木虱(臭虫)尽死,不虞转噬吾人矣!”那阵子,香港的臭虫、蟑螂特别多,每年都要进行两次全区性的清洁,被称作“洗太平屋”。 1914 年,黄祖耀全家从砵甸乍街搬迁到了荷李活道,黄祖耀也随之离开了德辅道的那家学校,再次去了一家学塾。学塾设在一座楼的楼厅里,照旧容纳着三四十名学生,只是在楼厅里隔出了一个小间,作为先生和师母的卧室。学塾先生有个绝活,能正反模仿黄自元(清末状元)的书体,这让黄祖耀他们很是佩服。胖师母性子急躁,有时候先生的课正上到一半,她出来招个手,先生便乖乖进了小间。坐在外面的学生,听着里面的吵闹声由低变高,间或还带着哭音,不免有些幸灾乐祸。师母对每月的学费催得很紧,总是在放学前指着“未交学费诸生名列”的粉牌,嚷嚷:“明天不交学费,就不许进教室!”黄祖耀的父亲虽然挣得不少,但因为要同时养活一大帮孩子(一共生有十三个孩子,存活下来八个。在十三个孩子中,黄祖耀排行第五),家用也很吃紧,黄祖耀和四哥(祖雄)也因此时常“牌”上有名,对胖师母的尖叫声总是感到又惭又恨。在学塾附近,有家当时还很少见的“麦少石兄弟画室”。画室临街的一面有个小橱窗,轮换着陈列麦少石、麦玄石兄弟的作品,偶尔也会贴出招生广告或者承接画件的启事。黄祖耀上学下学时,常常会在橱窗前流连。那些作品形式滑稽,内容大都在讽喻世俗:怕老婆的男人、钻在钱眼里的“守财奴”、鸦片烟鬼……有些似乎是对上海画报的模仿,有些却是原创。到了中秋节,一些饼店、茶楼会特意在门口陈列一些麦氏兄弟的作品,以招揽顾客;每逢这时,也是画室收入最为可观的时候。

十一二岁的黄祖耀,开始喜欢跟着二哥和三哥去必列者士街青年会参加国庆纪念。当时参加这项活动的中国青年并不多,而二哥经历过五四运动,思想比较进步。在纪念日,青年会会组织大家唱歌、演说,还给每人发一面小小的五色旗。国庆节的新衣配上胸口别着的五色旗,总让黄祖耀觉得十分神气。有一个国庆日,散了会,黄祖耀正这么神气地走在街上时,无意中发现脚边多了双不停踏动着的大皮靴。突然,一块脏泥从黄祖耀身边飞过,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大皮靴上。黄祖耀还来不及抬头看那皮靴的主人,他的领口已经被一双黄毛手抓住,同时有声音叽里咕噜地从头顶传来,伴随着手指示意,洋人要黄祖耀将靴上的泥擦掉。小黄祖耀又怕又气,红涨着脸嚎啕大哭起来。围观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洋人终于悻悻地放开了手,走掉了。虽然有惊无险,这一天却在黄祖耀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特殊“纪念”。 1926 年,黄祖耀的父亲和他的好友黄燕清共同创办了中华中学。史料中描述:黄氏主理《香山旬报》时,曾兼任中山烟洲小学校校长,又设工艺传习所。1926 年春天,在香港创办中华中学,当时适值省港大罢工,港人很多都离开香港,学生人数不及三十名,经过惨淡经营,未及三年,学生已超过一百人,到黄氏1938 年逝世的一年,学生已有四百名了。黄祖耀也随之进入了中华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在书法方面重要的启蒙老师——邓尔雅。

1  2  3  4  5  6  


下一页第二章 海上沙龙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节选一
第一章 香江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