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亿元时代下的中国书画区域博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8 10:35:3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品相完好的齐白石“老鹰”题材的画作,在北京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可以高达4亿多元,而在南方的广州拍卖市场,成交价格还不足千万元。一部分艺术商通过周转不同地区排名的作品赚取利润;具有收藏家“半壁天下”的上海藏家感慨“海派”市场太过低迷。继承近现代书画的各种流派,每个地方在开拓文化市场时都在开发本地方的画家资源,打出各种名号的新兴画派成为打造地方文化的新名片,面对艺术品交易亿元时代,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书画交易市场具有怎样的地域差异和特色,在表象之下,谁是真正的推手?背后会有哪些“潜规则”?

地区博弈与资本角逐 ——中国书画市场发展管窥

刘刚(化名)还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倒腾中国画,他清楚记得自己在书画行业掘得第一桶金的经历。2005年,他花了4000多元在南京某拍卖场上买了一张曾熙的画作,曾熙并不是大家熟悉的画家,其作品在市场交易平平,但他却是书画巨擘张大千的老师。刘刚看中曾熙的画,是因为他是湖南衡阳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作品在官商中都是抢手货。刘刚将这幅买来的曾熙画作拿到湖南转手,当年就卖了两万多元,他赚的,是中国书画的地域差价。

至此,刘刚开始以这种手法经营书画,他遵循“大拍捡小东西,小拍捡大东西”的规律,但他“捡”的是其中的地域差价。主要是了解一个地区受追捧画家及其作品、准确的价格,然后从其他地域买进,利润的获取主要依靠本地区消费者对画家的认同。在中国,每个城市,甚至县城,都有这个地方追捧的画家,尽管可能在其他地方并不知名。从其他地方购买本地籍画家的作品,然后倒手卖出,赚地域差价——这是很多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惯用的招数。或者从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地方买画周转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出售,这种盈利主要和消费能力相关。据刘刚介绍,这种经营方式的具体利润不尽相同,目前书画市场行情比较好,一般来说,利润在20%左右,甚至可以达到原价的几倍。

除了这种小额的经营之外,中国书画市场整体价位的提升也与地域性消费紧密相关。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因素是本籍书画家作品价格的基础,但自身力量产生不了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热点,外力推动使得地域特点非常明显的画派形成热点。实际上,在近现代书画市场上,每一个艺术流派作品价格的上涨都是本地和外地资本角逐的结果。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书画消费中,最早是浙商发起的对浙江籍或曾居住于此的书画大家作品大举“收购”,使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的作品价格快速上扬,并刺激了所有“浙派”书画家的行情,甚至拉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书画价位上涨。

“非典”成为中国书画市场的重要节点,地域性消费热点开始进入市场价格的盘整阶段。这一时期,以“二高一陈”、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出现作品价格整体上涨的局面。实际上,最先推动其价格上涨的并不是珠三角本地的消费群体,而是以江浙商人为首的投资客,他们将长三角地区的近现代书画价格推到一定价位之后,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点。受到外来买家的刺激,广东本地的买家大举入市、护盘,与江浙商人展开争夺之战,借助外来资本和本地资本两股力量的介入,“岭南画派”作品的整体价位得以提升。金融危机之后,富裕的山西煤老板寻找新的投资点,将“京津画派”推向高位,带动书画市场的新一轮普涨。

资深书画评论家齐建秋及石建邦分析了目前书画流派作品的价格状况。总体来说,在近现代书画流派中,“京津派”大家作品的价格最高,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都是书画市场的领军人物;“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作品在全国的价位都非常高,而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林散之、高二适作品的高价还多出现在南京市场;“浙派”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正处于再次价格上涨阶段;“岭南画派”仍旧是以香港和珠三角作为主打市场。

十几年前,“海派”和“京派”作品的价位差不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赶超“京津派”,但近年来,由于上海书画市场竞争力下降,“海派”作品价格比较低迷,正在期待进一步的价格提升。相对而言,“长安画派”地处陕西,虽然石鲁、赵望云等人作品的价格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本地及周边地区实力买家也在尽力提升,但仍缺乏巨资介入,所以并未形成市场热点。

齐建秋表示,“艺术市场地域性表现在买家对艺术家本人的追捧程度上”。除了一些在全国都有知名度的书画家,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他们是各地市场都受追捧的“全国粮票”,价位在各地区的差别并不会太大,但对于认知度还没有这么高的艺术家,一个地域还是对本地区的画家更为认同。

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认祖归宗,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书画消费上。香港苏富比书画部负责人张超群也表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对于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艺术品有很强的认同感,当要介入书画这一领域时,首先可能就会考虑本地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而当一个地方持有同一种理念的人比较多的话,慢慢就会对当地某一个或者一些人的作品产生影响,直接就会从价格上反映出来。书画的艺术性虽然不存在地域文化差异,但不同地域藏家和投资客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更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使得他们在欣赏、购买书画作品时,更倾向于本地域的书画家,自然就会在收藏上优先选择。

如果是这种理念结合资本运作手段,很有可能产生一个区域绘画的消费热点。当然,促使书画市场地域化明显的另一因素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用途——礼品市场,赠送本地书画家的作品在文化、地区和市场上都更具认知度。而接手的人也希望借此附庸风雅,提高消费档次,跻身上流社会。

齐建秋表示,书画市场消费区域化是带动书画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先发达起来的地区首先推动本地区书画市场价位,由此引发各地区的市场价为轮番上涨。但如果这种区域意识表现得过分极端,则很有可能只会形成地方的高价,在社会上流通不广,阻碍市场发展,更为极端的表现为地方保护。比如,南京的商人和买家就非常守护江苏籍画家的作品,外地拍卖公司很难在南京征集到江苏籍画家的作品,而林散之、钱松岩这些江苏籍画家的作品在南京卖得最贵,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从艺术家到商人都有这样的气氛。山西籍的书画家并不多,但山西民间资本强,即便水平非常一般的山西籍书画家的作品也卖很贵,比如,阎锡山的一件书法作品,价格都在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针对这种局面,张超群认为,真正要取得市场上更为广泛的认可和价位的提升,需要建立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群体,“真正的大家的地位得到社会公认之后,其作品的买家面向非常广,是全国范围,甚至全球,比如张大千,其实他很早就有一个国际上的藏家群体,很早之前就已经习惯了他的高价。”反之,只是地域性的价值和地方支撑,甚至狭隘地炒作本地画家,并不是健康的现象,价位也只能局限在地域性,并不利于长远发展。有地域性的支撑固然是好事,但若要具有稳固长远的地位,就应该具有更深更广的面向,艺术品市场交易的资金支撑不是河,而是海。

目前,中国书画市场交易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层面最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也表示,中国书画市场正迎来“黄金时代”。在看到中国书画的发展市场前景,香港邦翰斯将中国书画板块作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邦翰斯中国书画及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王美麟就表示,在推广中国书画时,也会根据区域消费特征,安排拍品,“但对于一个真正要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板块来说,必须打破收藏和投资的壁垒”。

中国书画市场的势力角逐直接牵动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脉搏。然而目前的中国书画消费和消化仍旧以华人市场为主体。不像西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也不像中国一部分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基础。市场的火爆刺激了人们对中国书画的兴趣,但能否走出区域化的消费和市场,形成一个参与资金更多、波及范围更广的市场热点,吸引市场上更多藏家和买家的关注,吸收更多资本介入,将中国书画艺术向更广泛的区域推广,也许这才是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世界,书画市场发展更加稳固的关键所在。


 

近现代书画市场点将台

对画坛“大师”的封号和定位历来莫衷一是,难有定论。但本文仍尝试借助资深书画市场评论家齐建秋的经验,从作品拍卖成交额的角度,为藏家粗略地细数一番近现代一、二、三线画家,以兹参考。

一线: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

站在大师作品的面前,我们会不由得肃然起敬。齐白石的老辣、李可染的厚重、徐悲鸿的凝练、张大千的秀雅、傅抱石的奔放、黄宾虹的雄浑、潘天寿的奇绝,这一个个如丰碑般的名字几乎象征着各种艺术风格的巅峰。未来10年,他们作品的价位极有可能突破10亿甚至20亿元。我们期待着他们作品的拍卖纪录能够与西方绘画大师分庭抗礼的那一天。

二线:黄胄、石鲁、林风眠、吴冠中、陆俨少、赵望云、刘海粟、钱松嵒、关山月、溥心畬、蒋兆和、周思聪等

在未来10年,二线画家中极有可能有人跻身于一线画家,特别是那些作品存世量少的,如石鲁、赵望云等人,以及像吴冠中这样大幅与小幅作品皆精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有可能再创历史佳绩。

三线:李苦禅、黎雄才、高剑父、高奇峰、王雪涛、赵少昂、程十发等

这些画家的作品尚未出现石破天惊的成交纪录,特别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两人本该有不俗的表现,但由于种种历史与地域的原因,使得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书画市场的“特别优待”,但笔者认为他们作品的价位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买家不妨多关注这些“准”二线的画家,特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大幅精品应该作为投资的重点,若干年后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不一定输给一线画家,毕竟都是已经故去了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精品中的精品永远会被金融大鳄们收入囊中并流通于顶级消费市场,指望捡漏的心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然是最不明智的,中小型藏家斥以巨资买三线画家的代表作显然会让他们经济上濒临绝望,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上述画家的定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见仁见智,藏家可依据着眼点的异同灵活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仍不失为投资的一条准则。


煮酒论英雄 ——当代画派掇英与投资探微

近些年,随着股市、楼市的波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注意力锁定在书画投资上,有人将书画作品称为“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此言虽不尽然,但仍可以反映出书画市场的独特性与书画作品存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有经验的投资者可能都认同一个道理:高回报必定伴随着高风险。每一个藏家都试图窥视书画市场的“猫腻儿”,本文便以书画投资者们最关注的话题帮您层层剥去当代书画市场“神秘的外衣”。后京津画派:当今画坛的“硅谷”

北京历来就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使得“后京津派”天然就具备了很多其他画派不可比拟的优势。政府财力的大力扶持、艺术家本身又兼具多种社会头衔、艺术家频繁的文化交流等因素辅助造就了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画家群体。

资深书画市场评论家齐建秋就精辟地概括了京津画派得以称雄的原因:

1.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官办美术体系保证了此画派群体的学术水准,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

2.惊人的购买力和对书画的需求量保证了拍品的成交额。

3.京津地区强大的包容性使得更多的地方名家汇聚于此地,他们共同促成了今天“群贤毕至”的局面,来京的较有影响力的名家如西安的杨晓阳,黑龙江的于志学、卢禹舜等。

资金的新指向标:画坛生力军

那么,投资者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当代书画家又有谁可以担当大任呢?换句话说,藏家们下一个“狙击”的目标又是谁呢?

笔者仍沿用本文的核心词汇——“画派”来从作品拍卖成交额的角度为投资者梳理一下理想人选:

京津地区的贾又福、何家英、史国良、王明明、刘大为、冯远、田黎明等堪称首选,这些画家以深厚的绘画功底、拍卖的高成交率引领画坛,特别是王明明,他的作品无论是市场处于低迷还是狂热状态都保持着稳定的价位;东北地区的宋雨桂、于志学、冯大中、卢禹舜亦当仁不让,他们充分挖掘地域性的特色,并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貌而闻名画坛;新岭南画派的杨之光、林墉为此地之翘楚,此二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以潇洒的风格闻名遐迩;新金陵画派的徐累、徐乐乐、江宏伟等势头迅猛,他们在传统的意境中汲取营养,成为中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新长安画派的刘文西、王西京的作品一纸难求,他们或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而深受民众喜爱,或表现陕北人民朴实厚重的风貌,作品大气磅礴;后海派的施大畏、张桂铭等领衔沪上,如今的后海派风格更为锐意创新,画风泼辣;新浙派的方增先、吴山明等位冠群贤,二人凭借着超群的造型功力、洗练的笔墨征服着观者。

除了这些“老牌劲旅”,新兴的画派也有骄人的代表,如“漓江画派”的黄格胜、张复兴;“巴蜀画派”的彭先诚等也值得藏家进一步关注。

投资当代绘画固然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甚至当代大家作品的成交额直逼近现代二、三线画家,但若非金融大鳄们不亟待出手藏品以外,普通藏家还是应该更理智地对待,尽量选择那些艺术风格与艺术水平稳定、在全国均有广泛影响力、作品变现能力较强的艺术家作为投资对象。

藏家“迷津探路”

当今的投资者与藏家对艺术家所属派系的梳理可谓迫在眉睫。一方面,用画派来定位艺术家可以很直接、很准确地梳理出单个艺术家艺术之路的产生背景、风格形成脉络与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此艺术家在特定派系中的地位,从而准确定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客观地讲,任何画派领军人物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均呈现出极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对2011年最新拍卖纪录的核对,无论是艺术家成交总额还是最高价格指数,老牌画派的代表人物都有着不俗的拍卖成绩:如“新京派”的贾又福、何家英、石齐、田黎明、史国良、刘大为;“后海派”的萧海春;“长安画派”的刘文西、王西京;“新浙派”的方增先、冯远、唐勇力;“新岭南画派”的林墉、方楚雄、王子武、杨之光等。艺术评论家尚辉,同时也是受金陵画派影响的画家,他对新金陵画派进行阐述的过程中谈到:“新金陵画派第二代传人中比较出色的有宋文治之子宋玉麟,华拓,王明明,徐乐乐,江宏伟等人”。因此,这些当代一线画家的作品永远是投资的“避风港”。一个潜藏的问题仍需藏家注意,对照新老画派,新兴力量的不断繁衍有可能催生艺术家“自立为王”的隐患,种种名目的“大师”、“创始人”争先问世,这一现象势必会干扰藏家的判断,因此需格外警惕。

投资的“避风港”

齐建秋曾遴选了8位近现代一线画家: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吴昌硕。他们的地位已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一次次证明了各自的画史地位。吴冠中、范曾、白雪石、黄永玉、崔如琢等名家用拍卖数字证明了他们承前启后的地位。因此,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必将历久弥坚。笔者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作品的价值会越来越“给力”,在确保真迹的前提下,可以不计较尺幅和是否为艺术家的典型作品而尽量收藏。一言以蔽之,好东西永远是贵的,现在贵,以后会越来越贵。

藏家定位“摇钱树”不可忽视的几个秘密:

真正的大玩家、大收藏家瞄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是要经过理性的分析与筛选的,纵览拍卖场上的“常青树”,背后都具有几个重要的“支撑点”。

画家精深的学术造诣拍卖场上天价数字的缔造者们很多都是博古通今之人——贾又福近些年不断有画论、画谈出版,论述精深宏大,北京大学甚至成立基金来专门研究艺术家编入艺术史,影响深远;田黎明、唐勇力分别在中央美院主持《意象造型》与《线性素描》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影响。

培育有影响力的传人

另一现象便是这些一流大家多半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背后存在强大的师承阵营来推动老师的艺术地位。譬如何家英,他于当代工笔界的影响实非“桃李满天下”一词所能承载,中青年一代如刘泉义、张见已经在画坛崭露头角;刘文西的“新长安画派人物画”与方增先的“新浙派人物画” 几乎影响了一代人,其弟子现在已经在美术界奠定不可撼动的地位,如西安的杨晓阳、浙江的尉晓榕、王赞等人。

受学术界推崇的程度

对艺术大家的剖析自本世纪初便有海内外专家不断撰文介绍,如对贾又福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其影响甚至波及日本学术界;对当代“新文人画派”的主将田黎明、陈平、卢禹舜、江宏伟等人的研究至今具有广泛影响力,撰文者多是国内研究界的泰斗。对大家的反复剖析使得他们首先在学术界得到认可,进而影响到市场价值,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追捧。

最后,笔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当代艺术家考察指标:

首先考察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具有开拓意义,这是屹立于大师之列的根本;其次是艺术家的学术地位与传承理念,这是艺术家艺术生命得以常青的保障;进而探究艺术家的教育观念,这会确保其艺术理念能恒久繁衍下去的强大 “推动力”。再结合其社会活动能力与其他附属价值的考核,便可以准确判断投资的方向。

下一页一砂一世界——紫砂收藏家李长平的文人情怀上一页意大利葡萄酒收藏潜力之三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三十二期
· 水点桃花 妙笔传神——记徐亚凤的陶瓷艺术
· 探析当代艺术品定价难题
· 交易发掘艺术品的“黄金”价值——访汉唐艺术品交易所董事长郑惠文
· 浅析金银器收藏(上)
· 海外中国艺术品热度不减
· 抢“鲜” 2011年秋拍(三)
· 意大利葡萄酒收藏潜力之三
· 亿元时代下的中国书画区域博弈
· 一砂一世界——紫砂收藏家李长平的文人情怀
· 天价背后大有看头张大千拍场“粉丝”多
· JT票涨势喜人  币市再陷调整
· 探究当代艺术投资回报率——以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一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