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圣-雷米疗养院 (2)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1 15:28:32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修路工,1889 年11 月,凡·高。
 

凡·高并不是因为想象力匮乏才进行摹作。对于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面对一朵花、农夫的一把椅子,或者新铺的街道,他都能找到艺术创作的主题。也许凡·高进行摹作的原因正好相反,也是因为需要抑制自己的想象力。也许,还有一个连凡·高自己都不理解的原因—— 一种不自觉的向往,这应该与蒙彼利埃和黄房子有关。既然他的黄房子已经变成了疯人院,他自然有理由在自己的画中描绘这样一个房子。由于他跟高更合不来,他便摹作米勒和德拉克洛瓦等人的作品。其实,凡·高所做的根本算不上摹作。提奥把复制品、木刻画、蚀刻画和平版画给他送来,他再进行创作。他把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把原来的主题变成了他的韵律。有时,他的改变类似于把铜管乐器搬到了音乐厅,而有时,他则是创造性地重新进行了编排。他用作图样的画就像被放入酸溶液中的一块块金属,捞出来之后都镀上了耀眼的光辉。有时,这些光辉对精神的表达比原画更加出色,好像原画的作者忘记了完成它们,而现在凡·高把它们完成了。米勒的画就是这样。凡·高摹作了米勒的《播种者》,真正体现了工作和生命的意义。他还摹作了米勒的《伐木者》、《晚钟》、《挖掘者》和《学步》等多部作品。经过数年的沉淀,凡·高终于去掉了米勒画作中所有的多余细节,将其还原成了最简洁的形式。他的简洁形式披上了黄色、红色、蓝色、紫色和桔黄色的华美外衣。他不加入任何不必要的装饰,一如既往地保持最简洁的结构,只是体现出了更大的力量感。凡·高把需要的地方补充上色彩,让树木和符号有了生命和意义。他实现了一种转换,让每个细节实现了升华。

米勒的《播种者》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播种者,身上肩负着创作者的思想,在一片想象的田地上艰难行走。远方的地平线上还有一个播种者在赶着牛耕地,不过那只是一个轮廓,没有任何动感。天空中,数只小鸟想要振翅飞翔,却没有飞翔的力量。而凡·高的《播种者》描绘了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大步走过,你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他的步伐带有一种力量,让你紧随着他。他一个人给我们展现了成百上千个播种者。他大步前进,不是为了你,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凡·高,而是为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全身以及搭在身上的毛巾都与动作非常和谐。大地已经准备好接受耕种。他在这里耕地,播种。整幅画没有一处细节是模糊的、或者孤立的。空气中也酝酿着收获的气息。他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在这里大步走过,他可能已经走了一千年;他可能是普罗旺斯人,可能是希腊人,也可能是埃及土地上的农夫。耕种是永恒的象征。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圣-雷米疗养院 (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圣-雷米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