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战国两汉漆器 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9 13:49:19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战国曾侯乙墓鸳鸯盒
 

由于战汉漆器没有传世品,另外出水漆器的脱水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探索的新课题,因此自古以来至清末到1995年以前是没有仿制作伪的。

战汉漆器的脱水与保养

我们知道木器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过湿或过干的环境中易加速其老化、腐朽,再加上长时间的使用磨损,所以很难保持原貌。那为何同为木制的漆器却能在历经数千年之后依然光亮如新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战汉两代,人们大多使用当时极为名贵的金丝楠木为胎制作漆器,而众所周知在明末就濒临绝迹的金丝楠木,具有不怕水、不怕潮湿的特点,而且多年用水浸泡也不损坏,同时在用漆上,战汉漆器选择了从漆树汁中提炼天然漆料具有非常强的耐腐功能。具体过程是先将金丝楠木旋削成型,刮漆灰打磨抛光后制成胎体,然后再反复多次涂漆,并以彩绘装饰,最后再涂一遍清漆上光再放入温室中烘干,最终完成漆器的制作,由此可见以具有防水能力的金丝楠木为材,涂以天然漆料的战汉漆器,不但色泽明亮艳丽、光彩夺目,而且因二者属性相近,木材与漆器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非比寻常的防腐、耐酸、耐碱、耐磨的能力,因此得以长久地保持光亮如新的形态。

另据史料记载,传世的战汉漆器,到宋代时就已基本绝迹,这是因为漆器虽比瓷器经久耐用,但毕竟是木制的,长久的使用必然会因为空气的氧化而损毁,以及自然磨损、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再加上瓷器的逐渐成熟并普及,漆器到了东汉时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没有像铜器一样实现流传有绪的传承,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战汉漆器都是出土(出水)品。从历年的考古发掘状况来看,作为陪葬的漆器并不能抗拒墓葬中的水分和土壤的侵蚀。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漆器也是一样,土坑中出土的漆器不但漆面粉化、颜色暗淡、失去光泽,而且木胎经千年的埋葬后完全碳化,变成乌黑的木炭;水坑中出土的漆器则因为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而渗入大量的水分,呈饱和状态,并附有大量泥浆,但我们说恰恰是因为水的浸泡,才让漆器能够保持着2500年前的样貌。探究原因,首先是水能够隔绝空气,而水中的氧含量微乎其微,使得浸在水中的漆器的氧化速度得以延缓。其次是金丝楠木天然耐水,即便渗入了大量的水分但其内部的纤维结构并没有受到根本伤害,只是有机物蛋白质被水析出,并没有腐蚀。第三是因漆器的漆料取自于漆树,与木料属同宗同族,因而与木胎结合得十分紧密,有非凡的亲和力,因此经水浸泡后的漆面并没有出现起皮、起泡与木胎分离的现象。基于上述三点,令人仅需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将渗入大量水分的漆器予以有效的脱水处理后,即可恢复其本身的神采。考古人员通常采用物理的方法,比如冷冻法、真空热干燥法或将其放入离心机快速甩干,也可以用化学的方法配制特殊药液将饱水漆器中的水分置换出来达到脱水的目的。另目前已知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是自然阴干法,但需要特殊养护,且耗时较长,一年至三年不等,即便精心照料仍会有20%~30%的(程度不同的)损毁率。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战汉漆器没有传世品,当今所见之物均属出土品,而且只有出水坑的漆器,经过科学的脱水处理后可恢复原貌,但在收藏时应注意下述几点:1.最好用玻璃罩隔开,以防尘防灰。2.不宜阳光及强光直接长期照射,因光线中的紫外线可损害漆器的结构。3.不宜用手抚摸,如须上手时须带手套,防止酸及油污损伤漆器。4.冬季在暖气房贮藏时须打开空气加湿器,以保持空气的湿润度。5.环境温度以20度左右,湿度为60%为宜。

战汉漆器的鉴定

由于战汉漆器没有传世品,另外出水漆器的脱水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探索的新课题,因此自古以来至清末到1995年以前是没有仿制作伪的。因此鉴定漆器主要是需弄明白一件漆器作品可靠的制作年代,及它在整个漆器发展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断代是主要任务,其次才是辨伪。另需加以说明二点:1.随着漆器的市场价值的逐年提升,这10年来做伪者也开始尝试制作伪器,但是无仿制假脱水漆器的,也就是将伪器入水浸泡再做脱水处理,因此观察是否脱过水,是鉴定一件战汉漆器是否为真品的重要标准。2.我们需要让收藏战汉漆器的收藏家了解的是,水坑出土的高古漆器,只要脱水这个关键环节处理得当,就不会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损害,可以长久保存以至传世,这也是笔者经过多年反复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下一页寿山石面面观上一页走出乱象,完善艺术品产权交易机制——访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十八期
· 走出乱象,完善艺术品产权交易机制——访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
· 战国两汉漆器 下
· 寿山石面面观
· 天价珐琅彩瓷的秘密
· 解读享受型收藏——访钱币收藏家储侠
· 书画易得 佳纸难求
· 中国应培育艺术基金会存活的土壤
· 生肖邮票扛大旗 邮市炎夏涌热浪
· 《华祝三多图》引领“海派”绘画的上升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