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王叔晖创作《西厢记》的那些日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10 16:22:12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王叔晖,表字郁芬,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生于1912年,是我国著名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画家、连环画画家、邮票设计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曾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的理事。在中国国家文物局所制定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精品不准出境者(107人)名单中,王叔晖是唯一的一位女工笔画画家。

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于北京逝世,享年73岁。 2010年秋拍,北京诚轩推出的王叔晖作品《贵妃醉酒》以35.84万元人民币成交,虽然与秋季拍卖中不断涌现的天价拍品相比,该作品的价格不足为奇,但对于笔者来说,却令人想起与王叔晖先生一同生活的那些日子。从1959年到1985年,笔者和王叔晖先生做了长达二十六七年的邻居。故王叔晖先生在进行诸如《林黛玉》、《晴雯补裘》、《憨湘云醉眠芍药裀》、《西厢记》等许多重要作品创作的时候,笔者都在场。自打记事时候起,叔晖先生每天下班回来,笔者几乎天天都“长”在她的家里。先生曾经给笔者讲过许多王公贵胄的逸事,讲过许多鉴定知识和技巧,讲过唐诗、宋词、元曲之中的掌故和神话传说等等。仅一部《红楼梦》,先生就曾经前后讲了六遍之多!至于《西厢记》,叔晖先生前后给笔者细讲过两次,她讲到张君瑞与崔莺莺从相识、相知到相约、相恋的婉约曲折,也讲到红娘的侠义果决、聪慧机敏,讲了庙宇被围困时的紧张、危机、无助和慌乱,讲到老夫人的忘恩、背信,狡诘与严酷。并且,对崔莺莺、张君瑞、红娘、老夫人、欢郎、法本、惠明及众僧人、白马将军杜确、众士兵,还有孙飞虎及众盗匪等各色人物的服装特点、饰品样式、发型花色、化妆特点,及其与各个人物性格间的关系等作了特别的点评。对西厢记里的各色陈设、用具、车轿、执事、兵器等,庙宇、街景的建筑特色等描述,令人如临其境。 先生所创作的《西厢记》,画作内容主要取材于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或《张君瑞待月西厢记》)的版本。叔晖先生所创作的《西厢记》共有十六幅本(设色本)、四幅本(竖幅本也即邮票本)和两种128幅的白描本等共四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十六幅本《西厢记》是由:《初遇》、《借厢》、《闹斋》、《和诗》、《匪惊》、《赴宴》、《赖婚》、《听琴》、《传简》、《赴约》、《赖简》、《相思》、《问病》、《佳期》、《拷红》以及《长亭》等幅作品所组成。下面笔者有所选择地阐述十六幅设色本绘画的精彩之处、选图及营造的特点,还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背后的故事。

《初遇》

《初遇》一画之中,张君瑞惊鸿一瞥之后的震撼;崔莺莺的灵透自然、俊俏婀娜、纯真无邪、顾盼流莺,其典雅少女的纯美之态一览无余;而红娘的认真、专注、倔强、豪爽的神情,与轻盈、灵动的体态,那欲前又止欲挺身而出捍卫主人的气势,都融在了画家饱含情感的笔端,穿过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怀思。先生创作《初遇》的时候,已经过了百花盛开的季节,为了能体会新芽吐蕊百花繁茂的气氛,她买来各种各样的水果,摆在房间的四周,然后流连于其间,体会莺莺此时的感觉。而笔者等几个小朋友们,也能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享用丰盛水果的“饕餮大餐”了。

《借厢》

《借厢》一画之中,虽然张君瑞和法本都是处于画面的中远景之中,但是人物的眉眼清晰,神态自然。而且寥寥数色,红得不俗,绿得不艳。当初先生在画张君瑞身后的帘幔之时,试了几次,都是以丝绸效果为主。但总觉得画成丝绸之后显得过于轻佻、妩媚,不符合方丈房间的庄重、朴实,最后终于发现某一种“的确良”悬垂效果质感最好、最为贴切,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效果了。另外,作画时先生一直犹豫张君瑞和法本的鞋子是否要画出来,露多少才合适,反复推敲了几个局部的小稿。甚至坐在大衣柜镜前,在膝盖上盖上一块大浴巾,令其悬垂下来不同的长度,以试验效果。

《闹斋》

《闹斋》的精彩之处在于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上一红一黑、一前一后虽然都步向画外,但却没有给人“淡出”的感觉,煞是好看。画面之中,红娘虽然是正在抢白张君瑞,但眉目和善,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闹斋》画面的故事场景早选好了,画面上要画些什么内容也确定了。而且本幅画在故事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红娘与张君瑞的位置、大小,两个人物的比例关系等一直困扰着先生。此时,对光影略有些心得的笔者建议先生,先画一个背景底稿的小样,然后再剪出两个人物的剪影,用幻灯机将剪影分别放在底稿的背景之上,这样大小可调、前后可移、距离可变、疏密有致。先生从善如流,这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效果了。

《赴宴》

《赴宴》的画面上几乎没有用红色,但画面中洋溢的明快与欢朗却是处处可见。为此,“活”的东西就特别重要。叔晖先生为了画好画面上唯一“活”的物体,即窗上映射的那些竹子的剪影,还特地请笔者举着竹竿,上面粘贴上纸竹叶,在晨曦黄昏的窗前做摇曳状。另外,由于红娘、张君瑞的服饰耗费了先生大量的“孔雀蓝”、“孔雀绿”的“存货”,而这些“孔雀蓝”,在当时不止是“一寸黄金一寸蓝”。先生也给笔者讲了许多“孔雀蓝”、“孔雀绿”,以及“朱砂”、“泥金”等方面的知识。

1  2  


下一页赵光星与他的泰山奇石上一页辽金元时期铜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十六期
· 2011年艺术市场10大猜想
· 董国强:内地拍卖公司具有国际巨头不及的优势
· 辽金元时期铜镜
· 王叔晖创作《西厢记》的那些日子
· 赵光星与他的泰山奇石
· 东传与归来的中国书画——由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说书画回流
· 《竹石鸳鸯图》:点燃南方拍场「亿」把火
· 近期新邮降温  彩币陷入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