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董国强:内地拍卖公司具有国际巨头不及的优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10 16:29:04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12月6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15.6亿元的成交额为自己的5周年秋季大拍画上了圆满句号。如今,匡时董事长董国强终于可以“宅”在家中,一边吃饭,一边和朋友在网上聊天。他身边的墙壁上,是他的龙凤胎儿女为其专门绘制的警示漫画——“按时睡觉,不要抽烟”。此时的董国强,不是那个因为果断、犀利和“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著称拍场的焦点人物,而是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看着儿女的字迹,幸福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董国强向《收藏投资导刊》记者娓娓道来他对今秋拍卖的感触和明年春拍的预测。

S:今年匡时的王世襄藏铜炉专场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该专场的火爆?

D:铜炉专场是匡时5周年秋拍的“火箭助推器”。有人说这个专场拍得好,“胜在策划”,我认为“策划”两字是对王世襄这个名字的玷污。只要是“王世襄”三个字,谁来做这场拍卖都会成功,但关键在于藏家愿不愿意把藏品委托你来拍卖。

S:从今年整个秋拍来看,有很多新藏家进入,匡时的情况怎样?

D:匡时有项推行了4年多的措施,买单件500万元以上的拍品,要交50万元的押金。今年交这个数目押金的买家人数比4年来的总和还要多。可以看出,这些新的资金,购买艺术品的意愿很强烈,规模也较之以前明显加大。

S:今年书画虽然依然成交很好,但是海派书画部分好像还是平淡无奇。在某论坛上,有藏家甚至说海派书画上涨的空间不大,您怎么看?

D:从专业学术角度来界定,海派书画应该从清末明初以吴昌硕为代表开始,到以吴湖帆为代表为止。现在市场上将这个范围扩大,谢稚柳、唐云等艺术家也加入其中,其实他们的绘画风格和前者有很大区别。海派作品价格不贵,是因为这个板块除任伯年、吴昌硕和吴湖帆以外,真正的大师并不多。这个板块的艺术家,自我创新意识不够,画家和画家之间、自己和自己之间作品风格差距不大。这是海派画最大的一个缺陷。相反,吴湖帆、吴昌硕等大师的精品都不便宜。我觉得目前市场还是比较尊重美术史的轨道,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并没有被忽略。


 

S:您曾预言,未来会有单件过10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您的依据是什么?

D:我认为第一件过10亿的拍品是瓷器,而且我认为未来三到五年,艺术品价格过亿是常态,其中一半的过亿拍品会是瓷器。因为瓷器的价格基数高,价格空间大。今年成交的乾隆粉彩的瓶子价值5.5亿,但是比这个好的藏品在中国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谈论亿元拍品,就好像5年前我们谈论千万元的拍品一样,也许5年后大家就开始讨论过10亿的拍品了。目前,市场可能会出现由于现代审美带来的价格差异,一些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比如赵之谦的作品价格与其在美术史的地位就不相称。尤其在瓷器方面,我认为明代青花的艺术成就高于清代粉彩,但是后者价格是前者的10倍,这种艺术水平和价格的倒挂,是当代审美决定了这样的价格背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需要几代人的文化重塑。

S:您认为,2011年春拍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D:拍卖公司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会有更多资金进入,这些资金一方面进入藏家行列,另一方面则进入拍卖公司行业,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拍卖公司成立。他们的加入会加剧行业竞争,但积极的一面是,竞争越激烈,客户越受益。这几年,中国拍卖行业的进步幅度非常大。过去我们复制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方法、理念,为中国拍卖业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这几年,内地一些拍卖公司推出新的异于两大巨头的经营模式,市场反响很好。

S:和佳士得、苏富比相比,内地拍卖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D:虽然苏富比、佳士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但针对中国艺术品我们在很多方面比他们有优势。首先是专家资源优势,其次我们占据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拍卖的专业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专场的设置,内地拍卖公司比苏富比、佳士得更细致、更认真。匡时从2006年开始推出书法专场,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国外没有的。内地拍卖公司和国际拍卖行相比,他们历史悠久,而我们只有15年。当我看到内地新的买家到海外拍卖公司面对一些赝品还在果断举牌时,很心痛。但是没有办法,他们相信海外品牌。所以内地拍卖公司怎样更多地赢得社会认可是很重要的课题。

S:您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什么阶段?

D: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是处在初级阶段,首先,中国95%的有钱人还没有收藏艺术品;其次,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也处在初级阶段。毕加索和齐白石一样,作品存世量很大,但是两者价格相差几十倍,这也是不合理的;第三,社会对艺术品市场的理解还在初级阶段。西方,一件毕加索作品如果拍高价,公众会很高兴,因为他们热爱艺术。但在中国,一件拍品如果拍得天价,马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疑,甚至会有“花一个亿买一张纸”这样的说法。我想,在国外,一件油画卖一亿美金,不会有“一个亿买一块布”这种荒谬的言论。这种心态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几十年美学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一点是反映了社会矛盾,社会贫富差距造就了这种心态。所以我认为中国公众对艺术品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公众不会永远用仇视的心态来看中国艺术品的价格。

下一页辽金元时期铜镜上一页2011年艺术市场10大猜想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十六期
· 2011年艺术市场10大猜想
· 董国强:内地拍卖公司具有国际巨头不及的优势
· 辽金元时期铜镜
· 王叔晖创作《西厢记》的那些日子
· 赵光星与他的泰山奇石
· 东传与归来的中国书画——由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说书画回流
· 《竹石鸳鸯图》:点燃南方拍场「亿」把火
· 近期新邮降温  彩币陷入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