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大都会博物馆读画记(三)——周东卿《鱼乐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3 13:11:05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在大都会书画特展的入口处,该馆珍藏的宋末元初画家周东卿的《鱼乐图》长卷即入眼帘,此卷是周东卿的传世孤本。在极为柔和的灯光照射下,没有了鱼跃的喧嚣,而是显得平静安宁。此卷笔墨素淡,色彩雅益,在岁月的洗礼下,经历了风霜,已经没有了一丝火气……  

从古到今,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深入人心的表现题材,唐代张志和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横飞的白鹭和流水中的鱼儿在桃花的映衬下,让人感到那是一幅有意有色的游鱼图。而杜甫的《白小》则是:“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又是一番对鱼细致的描写,读来琅琅上口。

在画史中,历代画家不遗余力地表现游鱼这一题材,用来表达美好的祝愿,迎合人们向往富裕生活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游鱼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表达一种闲情逸致。传世的以鱼为主题的名作有北宋刘窠的《落花游鱼图》、《群鱼戏荇图》,《宣和画谱》称其“深得戏广沉浮,相望于江湖之意”,其画中的技法及风格对后人影响很大。周东卿的这幅《鱼乐图》长卷,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造型都隐现刘窠的风格。与同时代的《鱼乐图》比较,周东卿的这幅画将鱼的种类减少了很多,在用笔上多采用“没骨法”,所以与同期的画家比较,显得更为简单。而此画更加注重画家主观的表现,如自题“非鱼岂知乐”,将人物的主观概念呈现其中,应该是一种进步。

《鱼乐图》,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593.7厘米,在表现技法上,此图以横卷式展开画面,全图淡墨渲染,文雅之极,绝无一丝俗气。画家在手卷中绘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鱼,有大鱼、小鱼和河鲜,它们在长满水草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着,有聚有散地沉浮穿梭其间。画家以精细的笔调描绘出群鱼的轻巧灵动,萍藻的随波摇曳,以及碧水的流动之感和水中游鱼自得其乐的趣味。表现手法多以没骨为主,辅以淡色、淡墨或极轻之笔触细腻晕染,先画出鱼的形体,再用细线略勾出鱼鳞和斑纹。萍藻是用更淡的墨勾染,生动地营造出其若隐若现之状。笔墨高超的表现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流动着的韵律,体现了群鱼恣肆盎然的生机,进而把观者带入轻松自由、疏放闲适的意境。此画抓住一个“乐”字,鱼儿都是那么的快乐,尤其有一组小鱼画得极为细致、生动,赏来令人叹为观止。

周东卿可谓宋元时期的画鱼名家,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甚少。在记载中,有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1236-1282)赞周东卿画鱼,诗云:“观君潇湘图,起我濠上心。短褐波涛旧,秋雨菰蒲深。”他和文天祥交情由此可见一斑。当文天祥死后,元代建立,成为南宋遗民的周东卿隐退江西。这幅完成于1291年的《鱼乐图》当为周东卿传世的孤本,1947年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购藏。

中国人喜爱鱼,鱼文化历来深入人心,从出土的有关鱼的图腾,到年画、吉祥语,可以说,鱼文化贯穿了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鱼乐图》中,那一条条鱼儿,在南宋遗民画家周东卿的笔下延绵了七百余年的岁月,好像唐代诗人章孝标诗中感叹的那样:“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鱼儿如此,看着看着,令笔者也不免忘却了人生中的“江湖岁月深”了。

下一页卫梦强的寻宝传奇上一页宋代青铜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十三期
· 中国重塑全球艺市新格局
· 长三角地区2010秋拍精品榜
· 宋代青铜镜
· 大都会博物馆读画记(三)——周东卿《鱼乐图》
· 卫梦强的寻宝传奇
· “艺术黑马”或成吸金新生力
· 凡人李象群
· 金歌银舞走势强  新邮老邮齐上扬
· 实物黄金的投资首选  ──“熊猫”金币
· 文化部正在筹建两个国家级艺术研究中心——专访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
· 张裕欲做中国“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