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崛起中的当代艺术第二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7 13:36:17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低价位抵御市场冲击

金融危机时期艺术品的下滑让人们更冷静地对待新生代艺术家。从张银锵针对新生代艺术家的整体统计调查中发现:2007年至2010年,艺术家作品市场稳定成长,期间都有5至10倍不等的涨幅。以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体为例,研究全球艺术市场趋势脉动的新时代画廊认为,李松松、管勇、李晖、韦嘉、仇晓飞等作为这个群体一线艺术家已清晰可见。经纪人伍劲也谈到,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在金融风暴时跌到高峰期的两成,而新生代艺术家作品的价位下降幅度有限。

青年艺术家的路会越来越宽广,任何阶段都需要代表性艺术家。中国已经是世界艺术品交易的三大中心之一,充分证明了我们的购买实力。王新友认为,年轻艺术家作品价位不高,经济的起伏对其影响不大。

作品与市场密切接轨

支持艺术市场的是中产阶层可以欣赏和承受的艺术品,而年轻艺术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势必受到更多关注。王新友精炼概括了近年新生代艺术家的市场趋势:2006年个别艺术家有上拍纪录,2007年出现一些高价,经过2008年的艺术市场低迷期,2009年至2010年市场又有所抬头。如熊宇、仇晓飞、韦嘉、陈可都拍出了艺术家阶段内单幅作品最高价,2008年才进入拍场的年轻艺术家如范明正、康海涛、宋琨、吴海洲等成绩也比较理想。2010年范明正、康海涛单幅作品分别超过60万和50万,创造了各自的成交纪录。

长江后浪推前浪,陈海涛认为,目前新生代艺术家已成为国内外比较关注的群体,必定会产生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现在国内的艺术平台和环境条件足以成为他们的战场,陈也表示年轻艺术家是按照西方的画廊制度进行运作,没有太多泡沫,作品与市场密切接轨,拍卖市场的畅通性也保障了市场与国际接轨。画廊机制和市场操作的规范性、国际化为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是有力的助推器。

依据综合指数选择艺术家

画廊对于艺术家的选择固然重要,但价值很难用量化的指标确定,陈提出选择艺术家要根据其综合指数判断。作品的原创性可以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另外,还要考虑艺术家的基本功,包括绘画技巧以及对绘画语言的掌控能力。艺术家走向市场,成为拍卖榜明星的同时,潜在问题值得探讨。因其艺术风格和创作语言不够成熟,学术有待巩固,包括藏家基础的不稳定,如果急于求成将艺术家硬性推向市场,即是杀鸡取卵之举。接盘者目的不可控制,一旦进入商业操作层面,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不是艺术家或画廊可以掌控的局面。陈海涛也深谙于此,很注重艺术家的成长性保护。

学术保证市场先锋性

抛开投资的概念,也许从趣味和内心需要出发收获的“艺术”惊喜更多。“媒体和美术馆应该从学术性角度引导人们对艺术的关注,而非简单的依靠价格的噱头吸引大众,实际上这种引导是指向一种基于具有未来性价值观的投资,反而能获得真正的大回报。画廊扮演第一线开拓者角色,占据学术和投资风险的双前沿,之后批评会增加选择性,最后,成功者进入美术馆。今天的学术可能成为明天的市场热点,但是今天的市场热点未必是明天的学术。学术判断让艺术在市场领域永保前锋。”这番话出自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高级助理李峰之口。他预计,年轻艺术家会在15或20年后真正展现力量,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那将是艺术家和收藏者共同的成功。

20世纪以来,“拿来主义”流行,我们对传统、舶来思想没有进行足够的反思、审视和再认识。杭春晓说,可喜的是新生代艺术家从“质疑”入手,进而形成肯定和自身特点。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年轻艺术家被认同也得福于此。当然,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两个群体的生活大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反应的画面属性也各有差异。以卡通题材为例,李继开表达出一种沉重感,80年代的艺术家则相对轻松、自由。

在提及艺术家的价值判断时,他坦言,未经时间检验和对艺术家作品的系统研究之前,不能贸然断定。谈到不同年代的艺术家群体时,他说表面看来五六十年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充满不安和动荡,新生代艺术家相对安逸,但前者的内心波动未必大于后者。看似平静的新生代艺术家其内心经历着认知方式的被构建和被瓦解,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波动更大,作品充满不确定感。如管勇以图像表现历史的矛盾和不确定;尹朝阳则表现出充满个人英雄主义幻想的焦虑;韦嘉的早期作品及康海涛对于“夜”的描绘都有着类似情绪上的不确定感;另外如李松松对于历史图像的改造显现出对于公共知识的不确定与怀疑;以及李晖对于物质性认识的质疑与重构等等,这些都是带有怀疑色彩并走向理性自觉地探索,艺术家创作的多样化是中国在某一时期呈现出的中国特征。与其说是艺术层面的意义和价值,不如说他们在社会学上更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艺术家和作品表现了在特殊文化进程中的一些特征。

新生代艺术家以学术作为市场铺垫,道路开辟阶段已完成。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较低,不存在短期变现行为,其投机成分较少。李峰提倡关注优秀年轻艺术家,如尹朝阳、熊宇、康海涛、吴笛、王光乐等。以康海涛的作品为例,安静中夹杂着惊悚,美丽与悬疑同现。艺术家将中国画传统的积墨和泼墨法运用于绘画,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征,表现了这个时代艺术的新面貌。

渐进市场黄金期

伍劲由今年春拍得出市场结论:新生代艺术家作品已然进入主流交易品种。目前,大约有10位70年代艺术家单件作品价格过百万,其中有5位包括仇晓飞、高瑀、贾蔼力等艺术家的百万纪录在今年春拍实现。

当然,艺术家和市场的彼此认同都需要时间。张晓刚等艺术家被市场认识用了10年,说明市场的滞后性,它需要至少10年来检验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可靠性。尹朝阳从2000年登上舞台到现在是10年,陈可等一批艺术家只有5年的市场经历,未来5年会是70年代艺术家的“市场黄金期”。60年代艺术家的黄金时代已经沉淀,经典作品再流通的几率很小,重返高点的难度较大。但市场需要新的方向和交易品种,新生代艺术家处于渐进性成长的状态,正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伍劲预计,5年后市场上出现超过500万的70年代的艺术家作品也并不稀奇。

1  2  3  


下一页简介上一页影像:海外艺术收藏的新宠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六期
· “白玉圆玺”3年增值4000万
· 从“月光宝盒”珍藏 看广东民间收藏 ——访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
· 期待中国艺术品10亿元时代——访收藏家唐炬
· 投资艺术品基金不能“雾里看花”
· 歇夏期邮市逆势逞强
· 新进藏家:火热行情下如何面对
· 赝品论
· 影像:海外艺术收藏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