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限量版”陶瓷的商业操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1 11:21:56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最后,作品的价格都很高,低的几万,高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些拙劣的表演实在让人深恶痛绝。首先,他们使用了偷换概念障眼法,把景德镇的金字招牌说出来,说得很具体贴切,以便向受众暗示:这个作品的背景是举世闻名的景德镇,作品一定有价值。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是景德镇的,比如白胎,就有很多是从唐山调过来的。因为唐山的白胎便宜,从唐山运到景德镇都比在景德镇当地买便宜。因为那是机压胎,不是手工胎,加上温度、釉水、产量等原因,唐山的白胎价格相较于景德镇要便宜很多,质量当然也就不一样。

其中很多人还狡辩说,谁说我的瓷器不是景德镇制作的?我的烤花是在景德镇后期加工的,还有外包装也是景德镇做的!这个说法不堪一击,因为烤花是一个较为普通的工业生产工序,在哪里都可以生产制作。景德镇制作的真正内涵是流传上千年的制瓷技艺,手工技法,而不是烤花。至少大众对景德镇制瓷的期许不是那个烤花,而是细腻讲究的手工工艺。更为过分的是,他们整个生产制作都在外地,但是成品出来以后却都发到景德镇来,真是虚晃一枪。

还有卖方所描述的工艺技法也是让受众迷糊的地方。比如他们会说粉彩工艺如何复杂高贵,像某个雍正粉彩蟠桃瓶在拍卖会拍出了5000万元的高价,而他们这个限量版就是采用了粉彩的技法来创作,暗示其作品价值等同于5000万的那个雍正粉彩瓶。其实,这些作品大多是贴花纸的,而不是像雍正皇帝派宫廷画师那样做粉本,然后由御窑厂师傅手工描上去的。那种花纸是印刷品,贴上去经过800度左右的电炉烤在瓷器上,只不过贴上去的花纸是粉彩花纸而已!

其次,一些卖方借助老艺术家的名声提高身价。有些大师年事已高,这些制作限量版的人就请他们出来做个顾问,请大师提个意见,也有请大师提供一些图案做基本素材,给几万块钱,也有给十几万的。由于是人情所托,不好推辞,加之有收入,大师也就应允了下来,照个像签个字也就过去了。而实际上成百上千件作品要大师们一个个亲自动手绘制是绝不可能的,就算一件作品一个大师花一天的时间,2008件作品就得花三年。哪里可能呢?再说,大师自己做一件作品价格是几十万上百万,他们的作品早就被人堵在门口收走了,干嘛来凑这个热闹。更有甚者,曾有人把一位大师请到现场,让老师点评一下他的宝贝限量版,然后照片留言,注释语就变成:某某大师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后来,该大师不得不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名誉,将之诉上法庭。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限量版”陶瓷其实是一个很完整的广告商业项目,操作这个项目的商家大多比较有实力。他们投入成本中的90%为广告费用,然后是大师酬劳,估计占不到5%,最后才是他们作品本身的投入,估计最多占到2%至3%。而且他们公布出来的价格是虚价,比如你打电话进去要求降价,通常都最少会有8折的优惠,以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更巧妙的是这个价格是给那些最终拥有这个礼品的人看的。比如标价10万的作品,经销商只需要花1.5万元买走,然后终端客户花3万元买走,拿去送人,送出去的不是3万,而是“叫卖得地球人都知道”的10万,不管作品本身如何,反正它值10万块是没有错的,因为有权威媒体的广告宣传。这打动了人们花小钱办“大事”的神经。

应该说这个套路从商业角度看是完美得无可挑剔,但是对陶瓷艺术以及景德镇却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明明是假的、虚的,却通过巧妙的措辞,偷换概念把人给绕进去了,让人们产生错觉,从而导致错买。

在这里还要向那些陶瓷发烧友郑重提示,一定要对陶瓷基本工艺有所熟悉了解才可购买陶瓷作品,不要轻信广告的宣传;也要向一些大师、教授、博物馆以及媒体呼吁一下,为了艺术品市场的净化,为了景德镇陶瓷这个民族的金字招牌,在接受合作的时候多考虑一点,谨慎一点,千万不可助纣为虐而损毁了自身的清白;最后想告诉一些做限量版的商家,以你们的实力与投资水平,做点其他的陶瓷项目一定也是赚钱的,甚至可以名利双收,完全不需要如此经营!

1  2  


下一页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上一页翟健民:看好未来十年艺术市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一期
· 展示中华智慧  再现城市繁华——访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
· “入世”笔墨——台湾水墨画家李奇茂访谈
· 辨酒识签——解码法国AOC红酒的几个线索
· 翟健民:看好未来十年艺术市场
· “限量版”陶瓷的商业操控
· 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
· 揭开波尔多红酒的历史面纱——走进波尔多红酒与红酒贸易博物馆
· 识年款辨宣德
· 张大千书画作品拍卖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