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6天的香港佳士得春拍完满收槌,获得了极其惊人的成果,拍卖总成交额达22.9亿港币(2.94亿美元),比2009年春拍增长了114%,比2009年秋拍增长了39%,它是香港佳士得有史以来总成交额第二高的单季拍卖,仅次于处于艺术市场巅峰时期的2008年春拍成绩(总成交额为24亿港元/3.11亿美元)。本次香港佳士得春拍中,诞生了50余项世界拍卖记录,以及两场成交率皆为100%的“白手套”拍卖,这反映出亚洲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亚洲藏家对各类罕见艺术精品所怀有的购藏热情。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两位历史性画家余友涵和丁乙的作品,成交价几乎是底价的十倍,为什么? 专家告诉我们,一旦市场上出现了稀有的艺术作品,无论经济环境如何,总是会找到买家,只因为这些作品实在罕见。这其中的逻辑在于,作品的数量会造就买家对其购买行为的信心,不再考虑艺术市场的状况,不再考虑更大范围的经济状况。艺术在价值评估体系中具有非常奇特的位置。在根本上,专家们都认为艺术没有固有价值。当某人愿意为艺术出价时,艺术就具有了价值,因此,艺术品的价格很容易受到人们一时冲动的影响。 人们为什么会在艺术品上耗费巨资? 首先,艺术是一种投资。投注在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或者一件贾柯梅蒂雕塑上的巨额资金,与这些作品自身的重要性相匹配,这并非因为它们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作品,而是因为它们属于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作品。艺术市场活跃且运行良好,我们应该因此而感到意外吗?坦率地说,市场上其它可收益资产并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国债的收益率一直走低,目前股票市场的风险回报也低于预期,国际黄金价格高涨得令人目眩,钱从哪里来?就在各大艺术拍卖纷纷登场的时期,股票价格从一年前开始迅速飙升。很多精明的投资者经历了收益异常丰厚的一年,股票回报与艺术市场之间的连带关系让人印象深刻。投入资金的艺术品买家,在通货膨胀中,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都以储存价值的姿态出现。他同时还能获得内心愉悦或者他人认同的回报,即便不是公众的认同,至少他们可以得到友人的认同。 艺术品价格会因为以下三个原因而持续增长:全球财富,特别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财富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以及既有艺术品可流通数量的逐步减少,这是博物馆收购艺术品,使之出离市场造成的。尽管很多人可能陷入经济上的困境,但是位于财富金字塔顶层的人们依旧一切良好,而恰恰就是这些顶层人物决定着艺术市场的终端。然而,一件艺术品是可以没有客观价值的(所谓客观价值,即一个“正常”人愿意支付的价值),因为很难将一件作品与另一件进行比较定价。即使两件作品题材相同,在同一时间(或者前后相继),用同样的材料,由同一位画家创作,它们也是不同的。艺术,作为独一无二的商品,是无价的。 其次,艺术是一种品牌顶尖艺术品的要价往往荒唐疯狂,甚至是不道德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对它们的占有是一种荣誉?或者因为它们即便不是天才之作,也是先锋性的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与艺术家的成就并无特殊关联,而是取决于这样的事实,人们购买的是艺术品所代表的品牌。 价格高昂且受人追捧的,是品牌这一独一无二的商品,而不是作品本身,作品与品牌只是某种偶然的关系。这与名流文化有关:艺术家被吸纳到名流文化之中,他们的创造力被挪用,让每个名人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位成长中的伟大艺术家,而每一位艺术家,都是成长中的名流,渴望创造辉煌的艺术。 艺术家群体中的名流崇拜取代了英雄崇拜。早在1961年,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就观察到:“英雄用成就赢得尊重,名流则用形象或商标赢得尊重。”对艺术史学家而言,毕加索和贾柯梅蒂是先锋艺术的英雄;对市场而言,他们则是被金钱和媒体放大的品牌。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作品获得了远远超过其美学价值的剩余价值。生活模仿艺术,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品是时代的符号,它是社会的镜像。 总地来说,艺术是一种投资,但它远远不止这些。 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无形资产,它联系着历史,诉诸于我们的美感、情绪和对往昔的依恋之心。购买一幅绘画,并不是仅仅购买了画布和颜料。“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当这句老话被用于毕加索、德加、古代印加的雕刻家,或者梵高的潦草素描,它再确切不过地道出了其中的真理。 在有些人看来,调节价格的因素不过是情绪、自我和资金的多少。但我认为,拥有艺术品的愉悦之感,是任何人都能够享有的体验,并非富人的专利,只要花费一点精力,去找寻符合自己品味的艺术作品,感受它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世界上确实有数以百万计的艺术家并非为财富和名望而创作作品,他们只是在创造一些东西,让其他人能够从中感受到愉悦,从中学习,或者丰富人类自身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