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素描行情悄然升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5:54:29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米开郎基罗 基督复活

当代画家各领风骚

除了老一辈油画家素描作品在市场上的抢眼表现外,当代油画名家的素描也频频亮相拍场,如陈逸飞、陈丹青、艾轩、王沂东、何多苓等作品都受到市场的极力追捧,他们的素描作品不仅进入拍卖市场数量较多,而且价格攀升也较快。如岳敏君的《头像》在2009年12月浙商拍卖上成交价为14.56万元;2009年北京华辰11月秋季拍卖王沂东的素描作品《美丽乡村——吉日》成交价为48.16万元;同是王沂东的素描作品《思》在11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得23.75万港币(折合20.92万元);而同场拍卖素描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属曾梵志1998年作的素描《面具系列》,尺寸不大,却拍出了170万港币(折合149.77万元)的高价,创下了09年度国内素描拍卖的第二高价,同时也创下了艺术家纸本作品全球最高拍卖纪录。由此可见,当代画家的素描作品在艺术市场中的强劲实力。

从以上国内外素描作品的高价拍卖纪录来看,素描作品开始日渐受到市场、藏家的关注及进一步的认同,特别是素描拍卖市场其中这几个重磅炸弹的投下,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素描收藏的热情,使得这个新兴投资点又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从这些天价成交纪录来看,作品的“稀缺性”造成的价格杠杆效应非常明显,像之前提到的拉斐尔的素描《缪斯的头像》、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哀悼的女人》,这些精品都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重新面向世人,对外公开露面,这是引发藏家关注的重要原因。而且,拍卖公司目前征集这种珍品、精品的机会已越来越困难,精明的藏家更不会放过这样难逢的好机会,下手果断坚决,使得素描作品的价格一涨再涨。由稀缺性造成的高价效应在中国同样表现得较为突出,像王式廓《血衣》的手稿,这样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拍出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整体经济坏境不景气,但是老辈艺术家的素描作品较之以往也在稳健的小幅抬升;又如像曾梵志这样已被市场认可的当代艺术家,其在油画市场上的坚挺表现也势必带动其素描作品的价格增长。

素描艺术性被认可,潜力无限

目前,相较于国外,素描在中国艺术市场处于起步摸索的状态,从过去几年的市场发展状况观之,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素描必将成为收藏投资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在逐步确定了素描作品独立的艺术价值之前,它一直被视为国、油、版、雕等艺术门类的附属品而存在,是艺术家正式创作前的习作或研究草图而不为人所重视。到了近代,人们的观念才逐步改变,逐渐认识到纸质绘画同样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完整的艺术价值,其审美功能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认可。素描就其艺术性而言,当然可作为与油画同样的单独艺术品,其中也赋予了艺术家同等的智慧和才情,当市场中大多数人普遍对此有所认同的时候,必将会带动其市场价值的升温。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素描是艺术家草创初期智慧的结晶,当种种原因其相应的油画、版画或雕塑作品被毁时,素描此时可作为艺术家珍贵的手稿被收藏,填补了艺术史及收藏的空白。从更为学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素描、速写还是草图都生动地反映了艺术家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从启蒙到成形、成熟的过程,素描为一个成熟艺术家漫长的艺术人生路打下根基,成就了大师们的艺术品位,是判断艺术家艺术水准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如米开朗基罗精准扎实的线条、拉斐尔柔和婉约的笔触;徐悲鸿的洒脱,王式廓的真挚,吴冠中的细腻,王沂东的朴实,艾轩的抒情等,使其描述的对象所具有的深刻和隐密的品质展现无遗,成交价格也十分可观。因此,无论国内外,兼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素描作品不难拍出高价,这些其自身的特质对素描市场价格的增长和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主导作用。

结合当下各种迹象表明,想要收藏投资正确,无论是在整体经济情况良好的态势下还是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中,不仅是在油画、雕塑等这些较为成熟的艺术品市场,素描市场中的流动资金也会趋于向那些获得市场认同、艺术价值明确、资源稀缺的精品倾斜。但这并不是就说一定非要购买大师精品不可,避开市场上的热点进行素描的投资和收藏也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就目前而言,素描价位较之油画等艺术品相对低很多,素描作品有效资源的稀缺,也势必成为后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约,价格在现有基础上仍会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因此,持续关注素描市场,关键时刻出手收藏,也势必会获得不小的收益。

1  2  


下一页睿芙奥艺术集团在香港举行常规拍卖上一页朱德群的艺术及市场现状简析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投资第五期
· 匀速向前:蔡志松
· 寻有灵“犀”—专访犀角雕收藏大家霍满棠
· 朱德群的艺术及市场现状简析
· 素描行情悄然升温
· 睿芙奥艺术集团在香港举行常规拍卖
· 中国当代绘画走过的三十年
· 金融危机万岁
· 艺术投资基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