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我们需要当代艺术博览会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5:34:19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5 月1 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始于踏上博览会史上的全球颠峰,尽管开幕前的多次“开放”场馆接待测试不尽如人意,但可以设想,本次博览会的参观人数会超越历史中任何一届,当然,中国庞大的城市人口可以保证这一记录。

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本土较知名的有3 家:北京的CIGE 和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后者尽管从去年开始缩水,但仍然是亚洲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则在专业性和政策保证下的交易自由度上为艺术博览会的“中国之最”。

没足够时间来“回顾”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艺术行业的数年中,深知巴塞尔乃是当代艺术交易市场的指南针,就其操作的规模、水准和专业程度而言,本土的艺术博览会在数年中很难望其项背,更何况“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历史和线索在的定义和定位尚属初始阶段,市场定义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更是贸然被狭隘意识形态化或庸俗趣味化,很难寻觅其真正的创造力价值与学术定位。就过去几届成功参展巴塞尔的中国画廊的主要工作,则是努力消除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定势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偏见。

就过去有限的几次博览会经验而言,09 年上海当代的印象最深,主要原因则归为上海当代组织的学术论坛“发现当代艺术”(由e-flux 策划),博览会不怕谈市场,就怕谈学术,上海当代敢为先的是,把关于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现象议题,扩展至全球对于当下当代艺术理论及批评的前言观点集中在博览会现场,从而营造出一种对当代艺术概念及观念发根问底的积极氛围,这在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因为市场迅速扩张学术贬值的场域中尤显重要。

最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博览会体验。印象糟糕的是,由于市场影响,博览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小型,但使人意外的是,博览会参展画廊及参展作品(销售作品)质量的下滑却是历年之最,到处可见千篇一律、毫无原创性的拙劣仿制品,仓促设置的有限的教育活动与周边学术项目更是成为会场点缀,可见行业对艺术市场的信心明显不足,每年一届的举办与经营实属鸡肋,而博览会明显市场导向的当代艺术作品完全呈现出“博览会式”的套路与规模化,更使人失望。

综观国内当代艺术现场,画廊、艺术机构及美术馆林立,拍卖、博览会及双/ 三年展等每年度都发生数十次,生态不可谓不够活跃。但艺术博览会如何走?其配套扶持政策及市场及学术的专业性指导,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持续讨论的问题。

下一页艺术与投资上一页艺术投资基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上)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投资第五期
· 匀速向前:蔡志松
· 寻有灵“犀”—专访犀角雕收藏大家霍满棠
· 朱德群的艺术及市场现状简析
· 素描行情悄然升温
· 睿芙奥艺术集团在香港举行常规拍卖
· 中国当代绘画走过的三十年
· 金融危机万岁
· 艺术投资基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