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水乡四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36:48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不是四大名镇,也不是由于这些镇上出什么著名特产,而且它们都不居于南北交通要津,不是货物集散的经济中心,正相反,它们都比较偏僻,有的还不通汽车,必须搭小汽轮去。我既非去做生意,又无亲可投,只是为了去画画。它们美啊,它们的美都诞生于水乡,那是很惹画家喜爱的四个小镇:绍兴的柯桥、桐乡的乌镇、苏州的甪直和上海的朱家角。

我前后三次到柯桥,熟悉的风情仿佛是故乡,只是当地没有一个熟人。小镇小得可爱,因为它紧凑,活跃,生活浓缩了。两道河流相交成十字形,小镇就围绕着十字形河道展开,河道上由三座石桥连接相通。三座石桥的位置布置成品字形,构成了市中心。桥的大小和体形各不相同,站在任何一座桥上又可看到沿河排列开去的大大小小或方或圆的一座座多样石桥,是水乡,又是桥乡。街就随着河道转,木楼骑街,夏日,行人躲开了烈日;雨天,不湿衣服,因之寸寸尺尺之地也挤满了摊摊贩贩。从河滨骑街楼的木柱子之间望出去,像通过画框去选景,看那对岸蜿蜒曲折的街巷,那白墙上一排排高高低低的乌黑门窗,被忽疏忽密的楼柱分割得更加多样,层次复杂,人群就在这复杂多样的街巷里川流不息。高处,楼上窗户里又伸出横横斜斜的竹竿,垂挂下色彩缤纷的衣裳。那座最高的石桥之顶,仿佛是全镇的钟楼,这里永远呈现着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有人并不是为了过桥,就爱闲坐在桥栏上看那四方河道里往来的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汽轮、木船、水泥船、乌篷船……还有比乌篷船更小更小的小船,靠近大船时,它几乎缩成了极小的一个黑点。河道的十字交通处没有警察和红绿灯,四面八方往来的行船到此如何通行呢,确乎有点像《清明上河图》里那样纷忙的时候,但大都总能协调地互让互助着彼此通过。画家们又有好时机了,看那河中纵横互斥的水纹变化,瞬息万变,马远画的《水图》那是过于规律化和简单化了!如果将水纹复杂的曲线、弧线和三座桥的不同拱形线联系起来看,连寄生在大石桥隙缝间的浓密植物的藤藤垂线也联系起来看,这已经就是上下左右均用线包围的形式所构成的一幅别致画面了。

绕到后街去,通过桥,还有桥,路面宽起来,河面也跟着宽起来,行人却少起来,气氛一变,从浓郁转入淡雅了。忽然转入一个河滨,高高的粉墙,静静的河水,紧依着石级泊着一只乌篷船,水面如镜,白墙、黑瓦、疏疏的垂柳、乌篷船的俏小身段……统统清晰地重复在倒影里,现实世界与倒影世界结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清晨,薄雾朦胧中菜市早已展开,人挤人,篮碰篮,深蓝色的人群是主调,多半是农民,他们送来鲜活的鱼虾,不时发出高音和低音的鹅鸭,高高的甘蔗、碧绿的蔬菜、通红的柿子……有些我童年爱吃但不知正式名称的许多杂鱼也在此碰见了。饭店门口,伙计正在搬动大鱼开膛,鲜红的鱼血染满双手,店里不时透出加饭酒的香味,已经有人在喝酒了,自然少不了茴香豆下酒。有些老人则坐在店门口喝茶,他们慢悠悠地喝,边喝边看着忙碌买卖的人们,他们自己不需买什么了,已经放下了辛劳人生的包袱。而青年男女们则正在摆满了河滨的家具堆中反复打量,在花布摊上仔细挑选,他们正陶醉于彩色年华中。从生产用的铁锄、铁铣到生活用的竹篮、笸箩,一切杂品什物无一不有,在这里还看到了香烛和蜡台。特别引我注目的是成对的茶盅般粗壮的大红蜡烛,烛面描金画凤,太美了,那是鲁四老爷家祝福时点燃的,我五十年来未见到那种红烛高烧的华丽景象了!吃点早点吧,豆腐花、豆浆、油条、馄饨……我更爱吃的是粽子、薄荷糕、重阳糕,那在北京是很难吃到的,而这里天天有。画家朋友们未必都爱吃这些地方点心,因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是吗?当我正在写生时,儿童们嚷嚷:老画家!老画家!旁边一位老大爷插了一句,别看这小地方,全国的画家都来过!

柯桥,永远使人怀念鲁迅笔底的情调。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春蚕》的诞生地。柯桥通汽车和火车,交通已极方便,乌镇不通火车和汽车,只能坐船去,夜航,抵乌镇总在午夜,呜!呜!夜半汽笛到乌镇,除船码头灯明人忙外,整个乌镇已在黑夜中沉睡。就在船码头的旅店住下,天明一望,河面很宽,大船不少,是水上交通要道了,不像是我所寻找的对象。离开大河,沿着支流小河便都是老街。那条西街约有三华里吧,因其窄,又微微曲折着前进,似乎前面总有更神秘的景象在吸引着我,有时通过一个骑街的圆拱门,像又别有洞天了!半个多小时的探寻,如同走了十里长街。说是长街,忽而又是小巷,是街是巷有些难于分辨了。多半是住家,偶间店铺小摊,一路冷冷清清,到接近西高桥时,前面便是田野小道,街就该结束了,但饭店、杂货店倒又活跃起来。小河一直紧贴着小街流去,两岸的芦苇浓郁而修长,仿佛竹林,阔叶垂垂,随风起舞,而密密层层的芦花更似挥舞着的大刀,在太空中比武,这使画家们很易联想到梵高画面中的庄稼与杂草,像投枪似的直刺太空。一座座石拱桥骑跨在小河上,两岸的桥座往往被掩没在芦苇丛中,只露出强有力的一条桥洞的大弧线,与芦苇飘忽的枝叶群线构成和谐的对比。乌镇,也像芦镇。西街尽头最大的西高桥,处于水道的丁字路口,群众首先会告诉你,电影《杜十娘》里的哪几个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小街靠河一面的房屋地基有限,临河的门窗与台阶互相拥挤,参差错落,包含着许多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体,似乎可以形成类似结构主义的画面,老百姓不懂什么结构主义,但当画面上点缀了闲游的白鸭及屋顶交错的电视天线时,他们就完全接受、欣赏了。我先画粗横线,又画细斜线,孩子们好奇,只觉得画得好玩,但一会儿,他们明白:这是绍兴船,那是渔网!小街的另一面房屋可一直往后延伸,有的伸出去100米,后门插进了桑园之中。从桑园的枝条间回头看小街的背面,白墙高低起落,黑瓦屋顶时宽时窄,点点彩色衣衫隐现在院墙的角落里。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