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尸骨已焚说宗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41:39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中林风眠被捕入狱四年半,没有理由,当然也无须理由。大量的精心作品先已浸入水盆、浴缸中溶成纸浆,从下水道冲走。至于油画,则早在杭州沦陷后被日军用作防雨布了。1977年林风眠获准出国探亲,去巴西探望妻、女,其后定居香港。80年代中我多次到香港拜访林老师,谈起他在杭州玉泉的故居,浙江美院有意设法购回建立纪念馆,林老师对此显得很淡漠。他谈到离沪时上海画院扣下他一百余幅作品,他到香港后便去信申明将这批画奉献给国家。我建议是否可将这批作品转入杭州故居长期陈列,这样纪念馆便有实质内容,广大群众也有机会赏识老师的原作,确乎,在国内已很难见到林风眠的作品。林老师对这意见很赞同,情绪高昂。我返京后向全国政协写提案,与浙江美院联系,并到上海画院翻看了大部分作品,得到的反应都是积极的,只是浙江美院没有在故居建立陈列馆的经费。于是有爱国华侨姚美良先生捐款资助建立陈列馆,蓝图也设计好了,文化部为此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表示答谢和庆贺。但林老师复信婉谢资助,说他的纪念馆不重要,待国家有条件时再考虑,资助之经费宜先用来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改为林风眠奖学金,林老师说:林风眠奖学金应由我林风眠从自己口袋里拿出钱来,我不能占个空名。

1986年华君武、王朝闻、黄苗子和我一同去拜访林老师,叙旧之外我们代表全国美术家协会邀请老师,当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回来看看,永远微笑的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林老师离沪前寄给我一幅留念作品,画的是青蓝色调的苇塘孤雁,我当即复信,并附了一首诗:捧读画图湿泪花,青蓝盈幅难安家;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孤雁去复还。他终于没有归来,“雁归来”成了我悼念文的标题!

最忆是杭州

林风眠的艺术思想贯彻在其教学思想中,杭州艺专的10年教学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中起了独特的积极作用。只设绘画系,不分西画系和国画系,学生必须二者兼学,而以培养如何观察对象及掌握写生能力的西画为主要基础。绘画、雕塑及图案系均须先通过3年预科的严格素描训练。在把握基本功的同时,开放西方现代艺术,图书馆里不限古典画集,学生可任意翻阅印象派到立体派诸流派。同学们对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及毕加索早都熟悉,当然未必很理解,或只一知半解,但讨论得很起劲。30年代,这些中国人民完全陌生的怪异洋画家,在西湖之滨的小小杭州艺专的校园内受到了意外的崇敬。杭州离政治中心南京较远,全校师生陶醉在这西湖之畔的艺术之宫,似乎很少遭到干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是象牙之塔。确也有崇洋的气氛,教授们都是留法的。画集及杂志大都是法国的,教学进程也仿法国,并直接聘请了法国教授(也有英国和俄国的),学生修法语。在打开大门引进法国现代艺术的同时,林风眠聘请潘天寿教授国画,还有教授传统工笔画的张光女士,都是高水平高格调的画家。林风眠只重人才,不徇私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是全国最高艺术学府,名声好,教师待遇高,想钻进来任教者自然很多很多。

在正规、宁静中进行教学,学生们竞争剧烈,争取高材生的荣誉。下课后教室锁门,经常有学生在课外爬窗进教室去补画石膏像素描。下午课余或星期天,西湖之畔散布着写生的艺专学生,大都着校服。傍晚的宿舍里,同学们各自将当天的风景画装入镜框张挂起来,几乎天天开观摩会,看到别人画出了出色的作品,能不羡慕吗!学校小小动物园养有孔雀、鹰、猴子等各种动物供学生随时观察、速写,学习完全是自觉的,校方只提供条件,不要求交课外作业。学校最新的建筑是陈列馆,这是我们心目中的博物馆,圣地。其中陈列着教授们和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记得有吴大羽的《岳飞班师》、蔡威廉的《费宫人刺虎》、方干民的《总理授嘱图》、李超士的粉画、潘天寿的国画、林风眠的油画*及水墨画等等。每位教师都应展出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在众目睽睽之中任人评比,水平不高的教师必然站不住脚。杭州10年,林风眠惨淡经营,在教学中竭力贯彻其中西结合的主张,并组织教师的作品去日本展出,同时考察其艺术教育。教学、创作之外,林风眠发表了《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什么是我们的坦途》等一系列呼吁改革中国画,创造新艺术的文章。

1937年本将组织建校10周年大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打破了正规的学习生活,全校师生掀起绘抗日宣传画的热潮。杭州临危,学校奉命撤离,在混乱的交通情况中,全校师生像逃难一般经浙江诸暨、江西贵溪、湖南长沙,至沅陵暂时定址开课。撤离杭州时十分仓促,陈列馆里的作品及10年来积累的重要图画、教材、资料都无法搬走,创业者林风眠的心情当不同于同学们的慌乱,他告别原哈同花园旧址的国立艺术学府及留下守门的工作人员时,当不无“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之痛吧!至沅陵后,*令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废校长制改委员制,由林风眠、赵太侔及常书鸿三人任校务委员。接着发生*,林风眠辞职离去,留给赵太侔及常书鸿一封信,交待有关校务。教务长林文铮先生对同学们宣读了这封信,我还记得其中几句……唯杭校员生随弟多年,无不念念,唯望两兄加意维护,勿使流离……同学们当时都哭了。岁月流逝,往事渐渺,当年的学生也都垂垂老矣,杭州艺专这株存活了10年的蒲公英,飞扬出去多少种子?多少种子飞到了世界各地,让有心人去统计吧,这些开花的、结果的新生代,都继承了林风眠的艺术思想。林风眠,我们伟大的宗师!

1991年

   上一页   1   2   3   4   5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