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人人争看林风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47:55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人人争看林风眠,尤其爱好文艺的人们争看林风眠。上个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满足了台湾同胞多年的愿望。这次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林风眠画展也确是难得的良机,愿有心人到展厅中听听观众的评议和感叹!

不仅是由于林风眠是90高龄的老画家,不仅是由于他曾为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作出过极大的努力和贡献,不仅是由于他长期在逆境中为艺术默默耕耘了七十余年,海内外舆论对他的崇高评价,主要是着眼于他在中西艺术结合中作出了独创性的杰出成就。

东西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向,中西绘画的相互吸取和结合也属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清代出现的中国风格油画肖像,作者轶名,那已是中西结合的混血儿了。堂堂正正,步入宫廷,追求中西结合画风最为人熟知的是郎世宁。这个意大利传教士主要为讨好皇上,在中、西绘画结合中煞费苦心,在实践中留下了不少作品。我们不可磨灭他的功劳和苦劳,我们庆贺成功,也重视失败的教训。我个人认为郎世宁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他的作品缺乏美感。他用西方的写实技巧来套中国题材,一味追求形似及立体感等效果获得观众,起了普及作用,而且影响了许多人后来跟着走这一条中西结合的歧途。郎世宁不理解审美价值,他根本未意识到西方审美观和中国审美观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

概括地看,西方绘画重视觉形象,视觉美感是绘画的主体;中国绘画偏重情意,画面着力于意境的经营。蔡元培先生曾作过简约的比较:西方绘画近建筑,中国绘画近文学。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审美观。他深深体会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致,吸取双方美感因素的精华,努力探索其交汇点,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诞生了继承父母双方优点而绝不是缺点的新生儿。他重视西方的构成、形体的扩展与紧缩、色彩的呼应和相互渗透……,他吸取中国抒情的挥毫、民间的真趣、深邃的意境……,他将西方的节律感与中国的韵味融为一体。这是林风眠的价值,他在中西结合中启示了艺术结合的关键问题。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会看到独立存在的林风眠。

老人对所经历的漫长苦难岁月从不诉说,人们却能从他大量作品中去体会人生的苦闷、欢乐、天真、梦幻、痛苦、淡淡的哀愁……孤雁、渔舟、苍茫的天、猩红的花、舒展的*、严峻的修女、宝莲灯、芦花荡……笔底人间,画里乾坤。

林风眠从不教训人,而以其作品感人,然而感人的作品曾长期处于被批判中,国内已很久很久看不到他的原作。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1977年离开上海时赠送给祖国的,在上海画院仓库里沉睡了十余年,去年首次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今天终于与首都观众见面了。

经多方面的协作努力,已计划恢复杭州林风眠故居,建立这批作品的陈列馆,并在他家乡立铜像,一位爱国华侨已决定出资建馆。但林先生来信表示婉谢,说不急于建馆,建馆不是要事,待国家有条件时再说,更反对造铜像,如有经费,宜先资助青年深造,信中并强调他已这么大年纪了,希望尊重他的意见。有人建议派个代表团去香港说服林先生,我估计不起作用,因林老师是不易被说服的。

林风眠就是林风眠。

载《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5日

下一页尸骨已焚说宗师上一页林风眠新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