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林风眠新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48:16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今年春,从《人民日报》海外版读到林风眠正在日本举行个展的消息。不久便接到他寄来的展品图录,无限欣喜。去年春天,我到香港时探望了林老师。他刚搬家,作品尚未集中到新居,我未能看到新作,深感遗憾。这回读他展目图版中的新作,真是如饥如渴。老画师林风眠的新作并不以笔墨苍老为特色,倒是色彩更为斑斓,血红、明蓝、翠绿、鲜黄在黑白间流转翻滚,如许多彩陶、彩瓷在相撞,任性地撞,撞得铿锵作响,撞得彩片纷飞。图画不随年龄老,他挥写又涂抹,全无拘束,情趣愈来愈天真、豪放了,他从不在作品上记年月,让后人去识别他作品的青年、壮年与新青年或新童年期吧,不可思议林风眠老年期的作品!

热爱,还须冷静分析。林风眠在形与色的节律音韵中吹奏了一辈子,他在弧与曲的轨迹中无休止地探索、奔驰,把握了弧与曲的转折关键之点,今以直线、折线及棱角来强化形式感,是弧曲情思的变调,新腔。以各种几何形来表达戏曲人物的强烈效果,方替代了圆,倔强的“折”替代了柔和的“曲”,锣鼓替代了笛子,周信芳与马连良大异其趣。比之早期宝莲灯偏重优美的抒情,新作宝莲灯更近乎紧锣密鼓中区分善与恶的高歌。读者看到芦花荡中的张飞是怎样的感受呢,我真想听听袁世海同志的意见。从这类作品中人们会联系到立体主义的某些手法,林风眠吃过立体派的叶,但吐的却已是东方丝绸织锦。他抡板斧,也使长予,他运用长线缠绕的马、裸马、仕女、修女……勾摄其美之精英而吐尽渣滓,余韵悠悠永留人间。

林风眠的画以往以斗方为主,画面追求向外扩展或向心包围的饱满感,如今往往拓为宽银幕式的横幅或传统立轴式竖幅,画幅长约1公尺50公分左右,正适合手臂上下左右伸展挥指所及的长度。长堤柳色、山高云深、村外新村……祖国山川处处入梦来,似乎已遗忘了淡淡的哀愁,只品尝着橄榄的余津,就是那芦苇归雁,也都振飞在更宽阔的广宇中了。

新居滨海,窗外是宁静的海、咆哮的海;不远处是彩色人间,沸腾世事。寂寞耕耘了一个多花甲,86岁的老艺人依然在默默地不断种植、嫁接、衰年变法。他很少酬应,香港人也不易找到他,我同他谈起关于海外评论他的文章,有论艺术革命家林风眠的,有比较林风眠和徐悲鸿的,他似乎一概淡然置之,他遭过的褒贬与批判还少吗,“身后是非谁管得”,但有一件事他有点感到遗憾:傅雷先生原已构思成熟要写林风眠传,书未成,人先逝!

当前大家谈代沟,有些学画的儿女不爱看老画家父亲的画,论及绘事则格格不入。我想父女或父子间并非情不深,缺天伦之乐。代沟,在现阶段其实质是中西间隔膜之沟。传统不等于保守,深入传统的父辈也学西方,尤其应了解西方现代;向往西方现代的儿辈还只停留在表象的模仿,缺乏深入体会,对传统则又如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兮!西方现代的精华与我国优秀的传统倒是一见如故,甚至恨相见之晚。林风眠的女儿如学画,她与林风眠之间当有多大的代沟呢?

载《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15日

下一页人人争看林风眠上一页《林风眠画集》序(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