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吴大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34:26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被遗忘、被发现的星

性格决定命运。

吴大羽老师逝世已整整8年,他似乎只在我们一些老学生的脑海中闪光,待我们陆续死去,吴大羽是否也将消灭!我曾以《孤独者》为题写过一篇悼念他的文章,文章结尾谈到他终于死去了,而他曾坚信他是永远不会死去的。他曾涉猎古今中外的哲学,探索儒、释、道的真谛,但他不是基督教徒,不是佛教徒,也非老庄门下,他只是生命的宗教徒。用他女儿的话说:他并不遁世于老庄儒释之中,他最终还保留他的童真,尽管生活应该使他成为一个“老人”。然而,在他逝世前多年,几十年,他早已被挤出熙攘人间,躲进小楼成一统,倔强的老师在贫病中读、画、思索。佼佼者易折,宁折,勿屈,身心只由自主,但他曾在给我的书信中说:长耘于空漠。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绘画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中国人见到了未曾见过的模样儿像、颜色又逼真的西洋画,外国来的洋画片及留洋回来的画家们介绍的,也基本属这类人们易于接受的作品范畴。毕竟当时我们同西方太隔膜了,去留学的或迷失于花花世界,何取何舍,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技与艺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也早有人重视,石涛在画语录中对技与艺的关系作了最精辟最明确最尖锐的阐述(见拙著《我读〈石涛画语录〉》)。19世纪的欧洲艺术在吸取东方和非洲之后,起了审美观的剧变,发展。中国人开始也同当年法国市民一样看不懂印象派的作品,所见只是画面上的鬼打架,所以刘海粟在国内开油画展时说明书上要请观众离画面十三步半去欣赏,才能获得这“远看西洋画之美”。但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琹、常玉等留法学艺青年很快体会到了欧洲近代艺术的精华,他们不再停滞于蒸汽机时代的西洋画。

中国创办西方模式的美术学校了,教什么样的西方美术呢,见仁见智,于是展开了大论战,我的中学时代,就经常在报纸上见到刘海粟和徐悲鸿的笔战,几乎成为一桩社会公案。我学艺于林风眠创办的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对欧洲现代艺术采取开放、吸取的方针,但他重视造型基础训练,学生必须经过3年预科严格的素描锻炼。与现实社会有着较大的隔膜,校内师生一味陶醉于现代艺术的研讨,校图书馆里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的画册永远被学生抢阅,这些为一般中国人全不知晓的洋画家却落户在西湖之滨的象牙之塔里,受到一群赤子之心的学生们的共鸣和崇拜。林风眠是校长,须掌舵,忙于校务,直接授课不多,西画教授主要有蔡威廉、方干民、李超士、法国画家克罗多等等,而威望最高的则是吴大羽,他是杭州艺专的旗帜,杭州艺专则是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旗帜,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之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他的巨幅创作《岳飞班师》及《井》等等都已毁于抗日战争中,未曾出版,连照片都没有留下,只留存在我们这些垂垂老兮的学生回忆中。《岳飞班师》是表现岳飞被召撤兵,但老百姓阻拦于道路,我记得题目标签上写的是:“相公去,吾侪无……”(后几个字已忘却)马上的岳飞垂头沉思了,百姓们展臂挡住了他的坐骑。红、黄、白等鲜明的暖色调予人壮烈、刺激的悲剧气氛,我无法查证作者是否系对日侵略不抵抗时期的义愤宣泄。当我后来在卢浮宫看到特拉克洛亚的《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时仍时时联想起这幅消失了的《岳飞班师》。《井》表现井边汲水、担水的人们,蓝绿色调,画面水桶、扁担纵横,好像赤膊者居多,是生活的拼搏,是人间艰辛。每当我看到塞尚的大幅拼图时,总不自觉回忆到冷暖对比强烈的《井》。无疑,吴大羽曾涉足过特拉克洛亚、塞尚、毕加索等人的道路,尤其是塞尚,他谈得最多,他早期作品如女孩像等也与塞尚有异曲同工之品味。吴大羽着力于形与色,着意于构思。当全校师生掀起抗日宣传画高潮时,吴大羽在大幅画布上只画一只鲜红的展开五指的巨大血手,像透着阳光看到血在奔流的通红的手。恐怕是唯一的一次,他在手指间书写了题词,大意是:我们的国防,不在东南的海疆,不在西北的高岗……而在我们的血手上。除了绚丽、奔放的作品引发青年学子的爱戴,同学们崇敬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总以源源不绝的生动比喻阐明艺术真谛、画道航向,他永远着眼于启发。引他的原话:“……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人心目,一经剪裁,著根成艺。艺教之用,比诸培植灌浇,野生草木,不需培养,自能生长,绘教之有法则,自非用以桎梏人性,驱人入壑聚歼人之感情活动。当其不能展动肘袖不能创发新生即足为历史累。譬如导游必先高瞻远瞩,熟悉世道,然后能针指长程,竭我区区,启彼以无限。更须解脱行者羁束,宽放其衣履,行人上道,或取捷径或就旁通,越涉奔腾,应令无阻。画道万千,如自然万象之杂,如各人心目之异,无待乎同归……培育天分事业,不尽同于造匠,拽蹄倒驰,骅骝且踣,助长无功,徒槁苗本,明悟缠足裹首之害,不始自我……作画作者品质第一,情绪既萌,法逐意生,意须经磨砺中发旺,故作格之完成亦即手法之圆熟。课习为予初习以方便,比如学步孩子,凭所扶倚得助于人者少,出于己者多。故此法此意根着于我,由于精神方面之长进未如生理发育之自然,必须潜行意力,不习或不认真习或不得其道而习者,俱无可幸致,及既得之,人亦不能夺,一如人之自得其步伐……美丑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新旧之际无怨讼,唯真与伪为大敌……”亲身听过大羽老师教课、谈话的同学们更永远不会忘记他那激动的情绪,火热的童心,我们矢志追随他进入艺术的伊甸园。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