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我的创作心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7:00:33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四、油画与水墨之间的互相移植

每种工具与材料都有它的特点及局限性,没有尽善尽美的,不论是素描、油画、丙烯、水彩、压克力、水粉、水墨、纸、绢、布、三合板、黑板(当时农村用),各种材料都不同,各有各的优点。我的作品中,油画、水墨以写生居多,当然水墨写生困难得多,因此有时就依实际状况需要,从油画移植到水墨,油画表现失败,不适合油画工具,就改以水墨来表现。有一次,我去厦门写生,厦门有许多大榕树,很好看,我带了很大的油画布一早就去了。厦门一个美术学校的老师听说我要去写生,很兴奋,他也一早就跟我去,并且跟了一帮人去看我画画,像表演一样,我心里很别扭,但他们很帮忙,我也不好意思,我很想画好,但画了一整天,结果却画得非常难看,很丢脸,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榕树的基本结构是线,尤其它有很多气根挂下来,都是线,后面是海,是横线,榕树则是直线,下面有许多小块小块,是鼓浪屿的房子,所以整个对象的基本结构是直线、横线、曲线和小块,因此我用油画来表现非常失败。回到家很伤心丧气,就把它搁在一边。两年后,再把这张画拿出来,忽然发现我错了,我应该用线,用水墨,因为它的特点不是油画所能表现的。于是,我就用水墨来画,果然比油画成功,比较能表达当时的感受。还有一次,我画江南的房子,那些来留学的外国人都讲究色彩,像法国南方的风景红房顶啊绿树啊,中国江南的房子黑黑灰灰的,你只能油画。我就不信,那些白墙黑瓦,银灰的水,我想把江南的美画出来,于是我就移植水墨,那些银灰色淡淡的调子用水墨来表现就成功了。所以我的水墨银灰调子,是从江南的油画移植过来的。

另外,我也画过玉龙山(云南的雪山),山下的古城、丽江,黑黑的城,白白的山,我也用油画画,也用水墨画;北方的黄河,黄黄的土,用油画表现它比较单纯、单调,到底油画合适或水墨合适,要表现空旷、浩邈,油画怎么画空旷,水墨怎么画空旷,否则就变成空洞,这类的尝试一直不断,每个题材都反复地去推敲,不管卖得掉或卖不掉,完全不考虑商品问题。如一些老墙,剥落了,掉了土,里面的结构露出来了,长了草、长了小野花,同时上面还爬了些藤,这种景象我分别用油画、水墨画了很多(墙上秋色),用不同的工具互相尝试,互相移植。中国画家有心在探索这类问题的有不少,如朱德群,用比较湿的油画,表现透明感,像是颜色透在水里面,企图将中国的韵味与西方的造型相融在一起,全世界的中国画家,应该朝此方向探讨。同样这个问题,外国人可能也在找,然而,我想他们找的条件应该不如我们,因为我们懂他们的东西相对地比他们懂我们的东西多,这是我们有利的条件,我们知彼多一点,他们知彼少一点,这是互相竞争,你抢我的,我抢你的,看谁抢得好,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当年油画写生,画得非常充实、饱满,往往画得太过、太多、太累赘。今天再翻出30年、50年前的油画,不成功的,则有的毁掉,有的重画,这叫“赋旧作以新腔”。最近我毁掉许多画,毁得很痛恨。50年代我画了一些试探性的油画,有一组井冈山风景十几幅,因它是政治题材,当时井冈山的博物馆希望能复制一套送给他,我答应了。现在我看我的原作觉得不好,很幼稚,就把它毁了,结果听说复制的一幅一幅卖出了,而且已经卖出好几幅了,我看了真难为情。所以,最近把不好的作品毁掉。另有一些是虽然不成功,重新唱了腔再毁,有的本想毁的,发现新的眼光看还可以改变一下,重新增加一部分则变成了好画,因此,这些作品可以说从80年代画到90年代。

五、笔墨等于零

(内容见《吴冠中文丛·横站生涯》)

吴冠中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心的演讲稿 1992年3月14日

谢恩卿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背影风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