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孙逊个展“格画”开幕 将“中国经验”融入传统油画

孙逊个展“格画”开幕 将“中国经验”融入传统油画

时间: 2015-10-12 | 片长:00:04:03 | 来源: 艺术中国
新闻 >

 

2015年10月10日下午,孙逊个展“格画”在798桥艺术空间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孙逊最新创作的30余幅作品,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以及部分纸本油画小稿。开幕现场人头攒动,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著名油画家詹建俊、钟涵先生,批评家汪民安,以及央美众多师友、学生等汇聚一堂。

顾名思义,“格画”之“格”与“格物致知”的意思相仿,都是一种推敲、寻理的过程。策展人蒋岳红在谈及本次展览的主题和策展理念时表示,该展览更贴近一种探索的呈现和推进。

“这些作品与孙逊创作过程中的限定和琢磨,揣度和思量,怀疑和推究有关。在这样的语境下,孙逊通过绘画创作反映出的更多的是对绘画本体问题的考量——画之为画,在今天这样一个装置和影像的时代,它还能做到什么?画之为画,在画什么、怎么画都可行的时候,在写实和抽象之间,究竟还有多少可能?画之为画,在书写的快感之外,现实生活的思考逻辑,又会在何处安放?同时,画之为画,在现成品和现场横陈于前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下,材料入画,绘画的边界又如何界定?这些都是本次展览力图呈现给大家的一些思考和判断。”

近观孙逊的作品,融入了综合材料的运用,从而塑造了画面的肌理形态,而在笔触上却更加自在,游刃有余。技法和材料的运用已经不再成为束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减法”之后的自由感。而在这一自由维度中,更加渗透出一种中国韵味和中国文化的气息,它并不来源于什么宏大叙事的象征与题材,而是发自每一个细微的景致:风沙过后的黄土墙隅、花盆中的几缕残植,亦或是绥德的随处写生,一切归于平静和自然,而一切又都趋于自在、流畅。

如何将传统绘画的写意因素有机地融入具像写实的油画艺术之中是孙逊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在接受艺术中国专访时,孙逊说道:“这次展览更多呈现的是语言上的推敲,去思考材料的使用和绘画的边界在哪里。在这一维度中,绘画本身的自由度加强了。其实,我绘画中渗透出的这种东方意境和笔墨气息,来源于传统的文学、诗歌、和自己的成长经验,但这种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是不能简单嫁接西方油画语言的。一方面,要很深入的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去积淀和揣摩,才能在相对自由的平台上使用它。另一方面,要灌入自己的文化意识,重塑艺术家的自我认知。”

纵观孙逊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他的创新和善思。“格画”所呈现给观众的并非是一个草率的实验性成果,而是一个艺术家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的一个分析性展示。

“这其中早已跳出技巧和风格的范畴,而是对绘画这一概念上的思考,这是孙逊对绘画和绘画性的自我解读和认知。他给我们的信息是更加高级的,带有很强的文化和思想气息。”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接受采访时对孙逊的绘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绘画语言和气息,也可以代表近些年绘画界中青年艺术家的普遍转变以及他们在思维维度、精神维度方面的学术追求。孙逊的视野更加敏锐和宽广,内容看似角角落落,但却反映出当下的人文精神,并用他的绘画做出了判断。”

的确,孙逊的“格画”不是一种单纯的风格与技法的追求,而是艺术家本身思维的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亦表示,在“减法”的过程中,孙逊解放了自我维度,拨开冗余的形式与技法,才终得以让自我与画面相见,令作品与观众相见。这种在绘画中找寻到本我,在观众面前坦诚洒脱的自由也是艺术家所一直追寻的。

然而,孙逊还一直在尝试、推敲和前行中。“格画”在艺术家本人看来仍然是一个阶段性的展示,“我自己也很期待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也正如策展人蒋岳红所言,绘画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挖掘和释放,对绘画本体及绘画语言的思考贯穿始终——“试错”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而“试错”就意味着推进,因而,未来总带给人们希冀和惊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