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被忘却”——菲利普•萨克瑟与皮特•格伯作品展昆澜会艺术中心开幕[图文]
2015年10月11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艺术中国、瑞士中国艺术基金会、菲利普· 萨克瑟之友基金会主办的“艺术不被忘却”——菲利普·萨克瑟(Philippe Saxer)与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作品展在北京昆澜会艺术中心开幕。瑞士驻华大使Jean-Jacques de Dardel,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工程师田玉成,瑞士intersport副总裁暨瑞士中国艺术基金会负责人Martin Kuenzi、Pascal Kuenzi,企业家Marc Burri,艺术家菲利普·萨克瑟的父母安东尼奥和艾米·萨克瑟夫妇,参展艺术家皮特·格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木、包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昆澜会会长孔繁琢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总监勾霞主持。
本次展览共展出两位瑞士艺术家菲利普·萨克瑟(Philippe Saxer)和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的绘画、雕塑作品80逾件。这也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到中国展出。策展人勾霞在谈及展览的策展意图时说:“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特有的敏感和故事,我非常理解菲利普。他们的内心也许在某个角落,存放着些许的悲情和伤感,有人用作品来记录。今天我们以展览的方式,解读作品,走近艺术家的心灵,回归艺术本体,相信这也是艺术给予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温暖与关照。”
菲利普·萨克瑟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玻璃艺术家和画家,他极其敏感的性格常使自己陷于抑郁型神经意识错乱,48岁便离开人世。他曾大量创作具有特殊风格的当代性绘画,这成为他当时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他的艺术创作敏感,单纯,却可以触动每个人的神经,简洁的线条和形状,超越纸面而表达着巨大的悲伤,同时隐含着一丝悠悠的嘲讽和幽默。中国,是菲利普早年向往的地方。1985年他曾在他的漫画作品结尾处写道:“我相信我们需要回去了,回哪呢?回到中国吧。”
皮特也有着极其敏感的性格,但不同的是,他是“放松的”,相对自由洒脱一点。他用汽车和其他机械的废旧金属部件,做成人物雕塑,是一种即席、随性和外在的表述,生动展现了无需思考、存在即美的状态,轻快而夸张,有些则略含讽刺甚至嘲弄,但无论是快乐有趣还是充满夸张戏剧性,艺术美感一直是观赏者的主要感受。
皮特·格伯是菲利普的挚友。两人于1970年代末期相识于瑞士首都伯尔尼(Bern),在这里,他们共同成长,他们最基本的联系是相互的信任以及彼此间相互理解和诠释的一种激情。每位艺术家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菲利普和皮特使用了不同的创作材料,但从菲利浦的绘画和彼得的铁雕中,我们能观赏到其间的相似性,他们的作品呈现了两人之间特有的对艺术和人生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