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维也纳,我感到这是一个人类精神和情感世界得到充分尊重的地方。在这个有些令人惶惶不安的世界上,我希望能够创作一种永恒,以表达一个精神追求者对这个变换世界的立场与终极追求;在这个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时代,用艺术表达新的态度、新的价值和意义,与世界抗衡。我希望艺术能回到人类的爱,良知和人类共有的诗意,这是我的梦想。”
维也纳讯 2015年9月9日晚,由奥地利联邦总理府文化艺术司、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奥地利银行艺术论坛和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朝戈:瞬间与永恒”展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论坛美术馆开幕。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克辛、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席冯·莎尔伯爵,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卡明斯基,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执行主席、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主席马跃,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总经理李佳艺,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贝娅特·海芬晒德教授,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恺,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托马斯·弗莱勒,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君特·达米士,奥地利联邦商会贸易委员会副主席托博拉,林茨阿特蒙斯艺术博物馆馆长杜岑朵夫等150余位艺术家及各界嘉宾出席现场。冯·莎尔伯爵、策展人贝娅特·海芬晒德、李克辛参赞和艺术家朝戈分别在开幕式现场讲话。
此次展览共展出朝戈的60幅作品,其中油画40幅,素描20幅,包括人物肖像画、风景和静物画,反映了朝戈近十几年来的创作面貌和深度。这些静谧、深沉和饱含艺术家深刻思想与精神的作品反映了朝戈在力求对人类的内部精神进行探求和感知,在与这个现实和喧嚣的世界进行无声的抗争,同时也在探讨绘画艺术的广阔叙述性与持久性,当代性与永恒性。
面对三十年的绘画之路,朝戈在自述中说: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年轻人,饱含激情地在草原上行旅和创作,曾经有过灿烂的梦想。然而这三十年的流逝,似乎都没有太多时间感,像是巨大无形的情景转换,伴随着难言的阵痛。我相信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这也是我们时代特有的不确定与迷惘的原因之一。在这三十年间,我的艺术关注了这些问题:1. 现代性。我在漫长的磨练中渴望创造出一种简洁、本质的现代艺术,但我希望其仍具有传统艺术所具有的深度;2. 并不遥远的西方传统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3. 使绘画承载这个时代人性的中心问题:精神与信仰,瞬间与永恒;4. 民族、地域、人文的独特性与人类普遍性的平衡;5. 绘画的本质与新的可能;6. 保持这个时代逐渐失去的某种艺术质量。
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席冯·莎尔伯爵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说,朝戈的作品自2000年以后逐渐从表现主义的手法转变为现代新古典主义。朝戈想要创作温暖人心的艺术和令人沉醉的艺术,创作一种前所未有的面对现实而又与现实抗争的艺术。贝尔艺术中心将本次展览看作是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又一次珍贵交流。
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贝娅特·海芬晒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朝戈的作品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我也非常喜欢观察人的面部表情,观察面部表情体现出的人的内心生活。朝戈曾于2000年左右游历欧洲,并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造型艺术。这些研究在他的画面风格和绘画技巧上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体现在其肖像画的布局和人物目光所关注的地方。然而,尽管艺术家所使用的颜色和绘画技巧不是最现代的,甚至是传统和古典的,然而恰恰是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人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结合的这一点上体现了他的现代性。此次展览的主题是《瞬间与永恒》,当你仔细看朝戈的肖像画,尽管画面中表现的是人一时的表情和动作,然而通过画面中人物的目光,我们可以感受到很远,感受到永恒。朝戈的作品都是抓住人一时一地的表情来表现永恒,感受他的作品便能够感受到永恒。”
朝戈被国内美术界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和中国画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精神至上,坚持人文理想,力求把复杂的社会现实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的艺术。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中国知识分子情节,大漠、草原、云这些因素一直贯穿于朝戈的作品中,这种大风景更是一种超越存在的心理诉求。朝戈作品在深层上讲是对人的存在感的寻根溯源,这种诉求使的他的艺术有着不可动摇的立场,作品所透漏的焦虑、紧张或稳定的,永恒的结构即是这时代的表征又凸显了艺术这一语言的最终关怀。
当天的展览开幕前还举行了朝戈艺术研讨会,德国与奥地利多位艺术院校教授、策展人、评论家参加,现场,专家学者们就朝戈展出作品的画面语言、时间性与现代性,朝戈作品中所突出表现的鲜明人性和人类情感以及艺术家的绘画理想等问题展开研讨。
据悉,本次展览还得到了奥地利总理府、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以及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支持,将持续至9月1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