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9年11月30日 下午
地点: 费俊老师办公室
《屯里的那点事儿》 地点:三里屯
《屯里的那点事儿》现场参与
记者: 交互媒体现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吧?
费老师: 确实是这样的,交互媒体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现在也是正处于初级阶段。当然,不仅仅是在国内,在西方,交互媒体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他们的交互艺术也处是于这样一种初级阶段。很多人对交互媒体还不是很了解,其实交互媒体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交互。在交互媒体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们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创作者的身份,同时,观众在作品面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观众身份。这么来说吧,我们传统的艺术媒介中,比如油画,版画,雕塑作品等,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赋予了作品一个完整且不容侵犯的实体。这些实体在特定的空间中确立了作品与观者间的关系与距离。而交互媒体作品打破了这种经典的观赏模式,消解了作品与观者间的距离,通常在交互媒体作品的展示现场,观者的身份会被自然地转换成参与者,他们参与到作品中来,并全部或局部地成为了作品中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参与者,交互媒体作品就无法成形。 我认为创作交互媒体作品,就是在创建一个现场或者系统,在这个由艺术家预设的特定现场或系统中,参与者的行为以及由这些行为生成或影响的内容是无法被完全预知的,也是无法被完全操控的,交互属性带来了交互媒体作品形态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记者: 我知道您最近创作了一个名为《屯里的那点事儿》的交互艺术作品。
费老师: 对,《屯里的那点事儿》是我和李心路为在三里屯举办的北欧艺术节特别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通过手机和大屏幕交互的社群游戏作品,任何可以发送文字短信的手机均可参与到游戏中来。我们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类似游戏环境的“三里屯”,这个环境通过现场的大屏幕显示出来,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有各式各样的店家,例如苹果店,Adidas和Uniqlo专卖店等, 而场景中50多个形形色色的角色是由中外古今不同身份的人物和动物组成(如:兔女郎、玉帝、口罩猪等),这些角色中有政客、商人、购物者、实尚青年、宗教偶像、文化名人、网络红人、小摊贩等等。现场观众通过手机参与到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其他角色互动,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游历Village、隐藏在游戏角色的后面与其它玩家在大屏幕上无所顾忌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件作品将游戏和论坛结合在一起,是希望在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创建出诙谐的、极具娱乐性的社区交流空间,为参与者提供向公众发表言论和表达情绪的平台。
正如我前面谈到的,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只是在三里屯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现场,而每个参与者在这个时候都变成了这个作品的创作者,是他们产生了事件并提供了作品的内容。在这个现场中参与者通过自己的手机,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后,就可以控制这个角色了,观众们可以使用短信,通过角色在大屏幕上的游戏场景中发表言论,也可以和游戏中的其它角色互动、交流。在作品演播的现场,我当时感觉这就像是一场假面舞会,躲在角色后的观众们好像得到了一种话语免责权一样,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言。现场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情景,有人故意对着麦当劳大叔问:“这里哪里有卖肯德基的啊?”,也有人打出了办证的广告等等。我们创作的这个系统,为公众提供了话语权,也为个人智慧提供了平台。我认为,交互媒体艺术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它的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交互媒体作品与观众之间有种共生关系,这也给交互媒体带来了一种开放性;同时,交互媒体作品还有一种不可控性,它实质的内容都是由这个交互的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作品的形态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性的,可变的。这就使得交互作品又存在了一种不可复制性,比如说《屯里的那点事儿》这个作品,我运用了同样的系统,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3.0正在进行时的晚会当中,我们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山寨版的世界设计师大会论坛,这个作品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跟在三里屯里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现场变了、参与的观众变了,观众们所谈论的话题也不一样了。交互媒体作品会因空间、时间和参与者身份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很难用传统的审美经验来界定和评价它。
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您的这个作品里面出现了商家,我在想,是不是交互媒体也是一种新的展示商家,为商家进行宣传的的形式呢?您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它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呢?
费老师: 我觉得,很多在新媒体中使用到的技术,是可以被商业化的。这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态度。其实,现在的很多新媒体艺术家们所做的一些探索性的实验,也有很多被成功应用到商业中的案例了。就说我们国内吧,现在有很多的展示和建筑空间中的一些装置,都用到了这种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形式。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参与策划了国际花卉博览会中的一些互动展示装置,里面有很多关于花卉知识的展示,我们就是用的现代的交互技术来完成的。其中有个装置叫做《花卉的微观世界》。通常我们一想到微观世界就是拿显微镜去看,或者是拿着鼠标一层层地去放大。我们做了一个基于这个空间特点的装置,这个装置设定在一个桶行的通道中,人站在这个通道的最远端的时候,看到的是比较宏观的场景,一个花坛,往前走的时候,就会聚焦到花朵上,再走进,开始慢慢变成了花瓣,花蕊,花粉,甚至是花粉的内部。当你越走进的时候,你所看到得东西也就会越微观。像这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就是一种被商业化地运用。为什么这种形式有商业潜力呢?我觉得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它有很强的参与性,它和传统的展示不一样,传统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展示,而这种新的媒体形式能够把这种单向的展示变成一种交互式的展示,使得观众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这样也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你所要传播的信息,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商业价值。其实现在在国外,有很多广告就已经使用到了这种新的形式。比如地铁里的一些显示屏,观众可以跟屏幕进行交互。再比如在建筑领域,有些建筑的外墙或局部也采用了可交互的显示材料。当然现在这方面的商业应用也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我相信这种新的形式以后会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刚才提到的在三里屯展出的《屯里的那点事儿》这件作品,当时三里屯的有关单位就非常的感兴趣,因为我制作的这个社区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商家,同时也有很多的买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商业信息平台。商家们可以在上面宣传自己的商业文化,可以在上面推广自己的品牌。而买家呢,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商业信息,比如说促销信息啊,打折信息啊,还有自己需要的产品的各种信息。我们当时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可能并不是为这个商业的目的而作的,但是当这个作品诞生后,它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其商业的潜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