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山东讯 5月29日至3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80余所艺术类高校的校长、教授、专家和学者170余人汇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通过专家主题讲座、全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等形式,就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等议题进行研讨、观摩和交流。此次实践教学研讨会是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艺术教育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功能,全国艺术类高等院校建立符合自身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实践教学,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艺术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高等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研讨会举办的主题演讲活动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诸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天津美术学院教务处长喻建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设备处处长何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董占军先后进行主题演讲,与与会人员共同探讨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研讨会还举办了院校长论坛,来自全国20多所艺术院校、美术学院以及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的院校长们参加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介绍了设计艺术教学工作的经验,研讨了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以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全国近七成高校均设置有设计类专业,但办学模式趋同,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脱节,庞大的设计教育规模与中国所处的国际产业地位存在巨大反差。如何打造多元、完善、富于特色的设计教育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新的经济形势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产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创造力的提升。他说,实践教学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是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审视和研讨这个问题,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大学背景、不同的专业领域,它的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时候,在顶层设计上就提出来实践教学的类型定位,这种类型定位并不排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同时,实践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式的人才。艺术类的大学怎么去定位,类型也已经定了,我们是应用型大学,不是研究型。但是研究型大学很多的艺术教育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绘画、音乐都有博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部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从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艺术教育特点谈了对开展实践教学的看法。他认为实践教学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对于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的讨论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设计艺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关注中国的现实,把课堂所学知识放到大环境下来思考和运用。要通过实践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既拥有丰富的视野,又能在某个专业里开展深入的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诸迪认为,传统优势院校要保持优良传统,同时又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增强教学机制的包容性、选择性。实践教学环节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的教学,二是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三是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完成这三个方面要从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硬件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认为当前的艺术教育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下玩概念、玩创意的诟病,明显与社会脱节,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何晓佑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地位,推进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
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洪认为设计是为了未来而设计,不能脱离实践环节,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实践教学要依托于社会地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汇聚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是一次加强交流,深化认识,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学术活动。研讨会的召开将促进全国艺术院校更好地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与艺术学科发展的需求,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实践教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