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史诗”再现罗马 朝戈个展描绘诗性之不朽

“史诗”再现罗马 朝戈个展描绘诗性之不朽

时间: 2017-07-27 | 片长:00:11:35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评 >

“史诗——朝戈的艺术”于罗马维托里奥诺宫主展厅开幕

“朋友,通过艺术让我们共同感知世界的永恒与不朽。”

——朝戈

展览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美术馆同期展出的还有哥伦比亚国宝艺术家博特罗,并将于十月举办莫奈大型回顾展

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沧桑而壮美,它曾残酷血腥,也骄傲荣耀,如今更归于肃穆与淡然,宛若一部深沉的“史诗”,接纳着人们的探索、膜拜、回溯与朝圣。

当地时间2017年7月26日,“史诗——朝戈的艺术”入主罗马久负盛名的“祖国祭坛”维托里奥诺宫主厅,在国内外学者、友人的见证下拉开帷幕。十年前,朝戈成为首次在此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十年后,朝戈再次受邀回归文艺复兴的中心,献上他的“艺术史诗”。

《牧民的儿子》

 从1983年的《牧民的儿子》,到一系列新作,本次展览通过83件作品展示了朝戈30余年艺术创作的探索和成就。内容涉及人物肖像、风景、静物、素描以及马可波罗等系列作品,成为至今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一次回顾展览。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许容致辞

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本次展览策展人克劳迪奥•斯特里纳迪(Claudio Strinati)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意大利著名艺评家,《艺术符号》总编尼古丽娜·比亚安琪致辞

 “史诗”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叙述一个民族的历史、丰功伟绩,珍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下来的记忆和本来的身份。面对这样厚重的概念,如何表达与承载?这无疑需要勇气,自信,力量和智慧。而在朝戈看来,有一种东西是最坚实有力的,这也是他艺术生涯中一直执着追寻的——人性的光辉与不朽。

 “朝戈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创作蕴含巨大生命力和人文价值的作品,要给予艺术创作一种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朝戈的艺术是高度的逻辑和纯粹的精神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的结合,他的艺术是真正的人文和哲学的艺术。”本次展览策人,意大利著名艺评家尼古丽娜·比亚安琪在前言中如是评论。

驻足作品前的意大利观众

在作品前拍照的父子

展览现场

 在朝戈的肖像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淳朴的形象,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却不尽相同。有的坚定执着,有的伴着一种哀伤,亦有人眺望远方,仿佛追寻一种渴望。

 朝戈沿用坦培拉技法将作品绘于帆布之上,从而在视觉上改变了木板坦培拉的光泽感,而给人一种更加朴实的视觉感受,仿佛能看到艺术家的每一次涂抹与劳作都渗透到布面之中——而我们的视线,也随着这种渗透的过程被无形中拉入到作品深处——那是越过视觉表象而直抵内心的一种追问,追随艺术家的足迹探寻人类的精神性,以及不朽。

展览现场空镜

艺术家朝戈致辞感谢众多国内外友人参加开幕仪式,感谢得到意大利国家级艺术殿堂的认可

 “当世界迅速变化时,我渴望挖掘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并以此与这个多变的世界抗衡。我希望通过创作恢复人们对事物的尊崇感而扺制二十世纪的精神迷茫与困境。”在朝戈看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被资本和物质所掌控,而这种世俗化导向却偏离了人性本身,造成了精神性的巨大缺失。朝戈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带来一种反思,唤醒人类的诗性,回归并重塑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内核,而这才是一种睥睨一切的力量支撑和永恒。

艺术家朝戈为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导览

观众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者,同样认真的在作品前记录、交流

朝戈作品《永远的克什克腾》49cm×58cm 2009

 同样的宽广与胸怀来自于朝戈笔下的风景作品。他描绘的广阔的草原、丘陵、原野和长天白云,都体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又被他赋予了鲜明的精神内涵,不仅融入了蒙族特有的生活体验,又将这些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相结合。画面的旋律性和内在的精神性是他最鲜明的语言。他用远远的地平线和广阔的原野,传达出他激云涌动般的思想情感和高远天空般的精神维度。

罗马第三大学人类学教授,策展人Arientoli接受艺术中国专访,给予朝戈艺术以高度评价

艺术家朝戈与罗马大学教授合影

朝戈为意大利观众在画册上签名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艺术家马林接受艺术中国专访

意大利艺术机构联盟,画廊总监Anna Isopo,“我非常喜欢朝戈的作品,它们十分动人!”

 “有时,在幅员辽阔的风景画里,或在他简洁地描述日常生活物品(如搁在一边的帽子等)中,好像流露出梵高(Van Gogh)的灵魂,也就是说另一个出众的艺术家。有时,在他同时偏于形而上学和超现实主义的时候,在保持东方心灵与西方心灵之间的完美平衡的时候,似乎潜在着一个大概起源于巴尔蒂斯(Balthus)的暗示。一方面,他继承了蒙古文化拥有的那种不断流动在这个地球面积上的游牧精神;另一方面,他的很多艺术作品又起源于一种平衡的精神状态,即一种能使人放心下来的心情。”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克劳迪奥•斯特里纳迪(Claudio Strinati)如是阐释。

展览开幕现场意大利各界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

朝戈与维托里奥诺美术馆馆长交流,感谢受邀举办第二次大型个展

马可波罗系列展厅现场

罗马美院教授,“我在这宏大史诗中找到了人类精神的某种共通之处。”

 不同于肖像和风景,“马可波罗系列”以一种更为宏大的时空跨度和叙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艺术家追溯八个世纪前的马可波罗游记线路,而这恰恰与其生活生长的土地相交集,从欧洲到中亚,经过河西走廊也经过十三世纪的上都,如今的这里沧桑变化早已没了原来的风貌,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却成为了一种延续的契机。在数米长的画布上,我们读到历史的轨迹,又感慨于时代变迁,偶尔会遐想昔日的余辉,又被眼前的纵横阡陌拉回现世。“这其实就是‘史诗’,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延续,而延续即为不朽,它的宏大与苍茫成为了一种精神图腾。”策展人尼古丽娜在接受艺术中国专访时表示。

意大利著名艺评家,本次展览策展人尼古丽娜与艺术家朝戈合影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俯瞰展厅一隅

 史诗总让人感到遥远而宏大,而朝戈的作品却以一种平实和纯粹的方式实现了对“史诗”的驾驭。当被问道,为何以一种相对古典的方式进行表现时,朝戈认为,“传统艺术承载着一种深度,我在漫长的磨练中渴望创造出一种简洁、本质的现代艺术,但这需要是基于传统之上的。这种深度是沉淀下来的精神性,是一种逐渐在当今时代被淡忘的诗性,而我希望坚守这片净土。”

 “这是一个宣扬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不与人同。然而我恰恰追寻一种普世的价值,它应该是存在于所有个体之上的人类共同光辉的东西。它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大爱,即人类之爱。以爱作为发源,从而对丑恶进行抵抗。这种共同是平和、包容,是人性精神的价值。”朝戈如此解释他对艺术之于人类文明的导向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位学者,他更强调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

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朝戈个展海报悬挂于美术馆穹顶之上

展厅现场空镜

慕名而来的意大利观众

 也许,朝戈做到了。翻开现场观众的留言簿,我们看到的是异国他乡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对于这位中国蒙族艺术家的理解和感动。无关语言,无关国界,无关阶层,朝戈的绘画语言打破了这些既定的界线,那些画面上的中国人也是每一个世界公民,那些蒙古草原上的白云山川,亦是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寸天空和土地——因为,它们包融着共通的情感,和精神深处之于每一个人最深的诗性。

太阳 173x132cm 2001年

 再次回味展览,什么是“史诗”?它不是一部对过去的简单复述,它是一种从古老走到当代的绵延不息。它不是供奉在高堂之上的定格了的经典,它是在传统之上的不断思索和创新。它跨越时空,追寻终极的人类精神,它的存在是对“不朽”的印证。

 这是朝戈的“史诗”,在罗马。(文/付朗,视频/马博瀚,翻译/林敬和)

安静欣赏作品的观众

来自罗马美院的青年在校学生慕名而来



 

相关文章

“史诗”再现罗马 朝戈个展描绘诗性之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