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博物馆:精神寄存的难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2 13:20:11 | 文章来源: 华夏时报

捐赠机制的缺失

对博物馆而言,藏品永远是最重要的硬件条件,而一座博物馆的建立,往往离不开私人捐赠的支持。但近些年,总体来说,公立博物馆的私人捐赠却与日俱减。广东省博物馆几年前建新馆,用五年时间征集文物,愿意捐赠文物的藏家却“屈指可数”。

另一方面,私人捐赠是建立在“博物馆是文物最好归宿”的基础上,但不断发生的博物馆文物被毁或丢失事件,也让一些藏家心存隐忧。而由于国内捐赠制度的缺失,也会出现藏家想要捐赠却无处可捐的尴尬情况。

在分析捐赠减少的原因时,郭青生表示:“首先,现在社会上流散文物的确不如解放初期那么多了,很多重要文物已经进了博物馆或被财力雄厚的藏家收藏。其次,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文物的经济价值,也不太爱捐了,我们也能理解。捐给博物馆,博物馆最多给奖金,但他捐的文物可能能买好几套房。第三,博物馆自身信誉度高才行,上博近两年来接受了好几笔海外捐赠的文物,有国外藏家去世后表示想把文物捐给祖国,那他的子孙就要回国考察,看哪一个博物馆能善待这些文物。不同博物馆接收到的文物数量,相差是很悬殊的。”

事实上,私人捐赠是博物馆藏品最主要的来源。而对于捐赠者的奖励,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往往是通过制度来保证。譬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登录保存处施佩莹曾介绍,除南迁文物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当数量的藏品来自受赠,台湾法律中规定,捐赠者和机构会获得减免税捐的优惠,但博物馆不会再给予捐赠者任何物质上的回馈。德国则规定:对用于公益目的的捐赠,在全部收入的5%以下或是年营业额的2%以下,可作免税额扣除。

此外,除了藏品捐赠,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还能得到资金支持。很多国家的企业和个人都有赞助博物馆的传统。“中国的慈善家很少有资助博物馆的,但西方国家的慈善家可能马上就想到做博物馆,这是文化问题。西方国家有文化基金会,也有企业赞助,在税收里也有一些赞助。比方说企业赞助了博物馆之后,赞助金可以抵消一部分税收。”郭青生说。“应该说,博物馆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中国缺少博物馆文化。”白丽华馆长表示。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