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博物馆:精神寄存的难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2 13:20:11 | 文章来源: 华夏时报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全国两会上一份关于博物馆的提案,引起各方关注。他在提案中指出,中国博物馆建设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在规划建设新馆的同时,更要发挥现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中: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然而,博物馆在中国的真实处境是普遍的利用率低下。“热热闹闹建馆,冷冷清清运营”的背后,暗含了一系列博物馆在中国发展的困境。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单从数量上,中国已跻身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座,几乎每2-3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诞生。但另一项数据显示,在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约5亿人次,换句话说,平均每位国民2-3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

另一方面,单霁翔指出,中小博物馆占了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0%以上。由于体制性障碍,造成国家投入不足和社会资源稀缺,致使很多中小博物馆生存艰难,直接导致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陈列展示功能的削弱。

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县级博物馆尤为明显。山西临猗县博物馆馆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资金不足,博物馆安防和展厅条件都达不到要求,“偶尔办个展览,因为害怕文物被偷走,只能用复制品取代。大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看管好库房里的文物。”这也让很多博物馆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

事实上,在一些博物馆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资金等客观原因,对于博物馆定位和认知的落后,才是其利用率低下的真正原因。“中国对博物馆,尤其是国有博物馆,赋予了更多传承和收藏功能,但仅有藏品,难以维持一个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博物馆,于是才出现利用率低的问题。”中国金融博物馆馆长白丽华告诉记者,“国内博物馆一般只是藏品展示,而在国外,博物馆则是文化休闲的场所。我们还没有把博物馆和库房区分开来,体制的僵硬化又让博物馆更多被定义为一个行政机构,承担的任务大多数是为政府服务,人员和管理都缺少市场化动力。”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认为,“我们的博物馆大多数是国家拨款或行业拨款,数额相对来讲比较稳定,不太利于提高博物馆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像美国,大部分是私立博物馆。它想得到资金,就必须在社会上有影响,必须善待观众,必须有好的文化活动。中国博物馆利用率低,是因为博物馆做的不够好。重数量不重质量,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什么是现代博物馆。”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