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博物馆:精神寄存的难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2 13:20:11 | 文章来源: 华夏时报

现代博物馆——公共教育平台

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的灵魂。日本博物馆学者木场一夫指出:博物馆的一切与公众、社会相关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分三大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中很重要的机构,它是一所社会大学,任何人都能到博物馆观赏和学习。”郭青生也表示。

然而,由于博物馆自身活力的缺乏,其公共教育的职能正被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取代。有网友在微博坦言:“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大,但天天开放,每月都有主题活动,三个月展品轮换一次。中山纪念馆也不大,但门口告示牌上写着当天同时开展的十多项展览、培训和市民活动。反观我们的博物馆,光修大楼有啥用?”

事实上,博物馆与教育的关系正更加受到重视。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呼吁,中小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将博物馆和美术馆拓展为校外课堂。

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这应是博物馆界的共识。郭青生表示:“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顶级博物馆,尽管如此,他们也没忘记开展针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经常可以看到咬着奶嘴的幼儿在家长或老师带领下到博物馆去,从最简单的拼图和色彩游戏玩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于美的观察和搭配能力。”

在公共教育上,上海博物馆因其丰富的讲座和各种活动,让它在业内有着不错的口碑和影响力。“真正的现代博物馆应该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外的‘第三空间’。观众在博物馆内,可以面对各种新鲜事物和观点的交流碰撞而产生智慧,所以说博物馆的教育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实不光博物馆,整个教育也是,教育不光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人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郭青生说。

不同于上海博物馆的国有性质,位于天津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因其民营公助性质,需要有更大程度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而普及公共教育,则是创新的重要一环。据白丽华馆长介绍,举办金融专题展、少儿理财训练营、大师讲坛和大家讲论、口述金融史、读书会,都是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上的尝试。“博物馆与公共教育的关系可以用‘各负其责’来形容。金融博物馆所进行的教育和普及,是有意识地和其他类型的教育存在明显的错位,追求差别化。我们去做我们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和其他形式的公共教育形成竞争。”白馆长告诉记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