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真实的博物馆

时间:2013-03-21 16:40:4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资讯>展评>

触摸是一种特殊的感官和心灵体验,具有一定的抚慰和理疗作用。在博物馆中,除了工作人员外,触摸被设定为观众与展品或辅助展具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

然而,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能注意到,博物馆里有很多“请勿触摸”的警示性标识或隔离线。为什么要禁止观众触摸?答案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博物馆出于保护展品和展具的考虑,害怕触摸会导致损坏、弄脏或者被偷盗等;二是博物馆界长期形成了极其自我的办馆理念,主观地认为观众触摸展品和展具会带来负面影响。其实,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影响参观质量,降低观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先入为主存偏见

尽管博物馆到处可见“禁止触摸”的警示牌或标语,但观众仍想方设法去触摸自己喜欢的物品,这就产生了长久以来备受诟病的博物馆展品、展具或休闲设施被毁损的现象。

就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序言大厅的大型雕塑狮子(玻璃钢复制品)在有警戒线围拦的情况下,其后部仍然让很多观众悄悄地摸得锃光发亮。在第一展厅里开放式陈列的大盂鼎复制品也被摸得露出了黄铜的亮色,还有一些辅助展具的边沿部分被反复触摸过,表面已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功能。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观众的素质有待提升,还有人说不当触摸造成的展品非正常损坏给博物馆和其他观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于是乎,博物馆更有理由将文物放在玻璃展柜里,或展在护栏后面,或展在昏暗的灯光下,甚至一些获得过“十大精品陈列”的展览也存在这类问题。这种非理性观念与实践似乎还在被不断强化,展览越办越豪华,得奖越来越多,观众却感受不到应有的方便和舒适。

触摸对参观很重要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说,触摸具有很多益处。

一是抚慰心灵。特别是一些与信仰有关的器物,如宗教圣物、念珠、“忧愁”珠、幸运符、盛有特殊物品的盒子(如放有心爱之人的一缕头发或相片),甚至古代的玉石礼器和宗教器物等。触摸能赋予这些物体以力量并通过这些物体传递某种力量。博物馆专业人员应该意识到,在展陈中若能面向观众提供一种传递力量的“触摸”活动将会意义非凡。

二是唤起记忆。对于老年观众和索居人群而言,触摸似曾相识的博物馆器物,可以重温那些已逝的岁月,熟悉的器物、声音、气味和环境,能鼓励他们与物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愉悦身心,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心理治愈)作用。国外一些医疗机构尝试用博物馆器物与患老年痴呆者进行沟通,让他们重新获得一些自我认同,变得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博物馆还可以把“回忆过去”作为年长者向年轻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益途径,前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重获一种自我价值感。

三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盲人和视力障碍者主要依靠触摸和其他非可视性感觉来获取对事物的认知。因此,触摸是他们认知周围世界的唯一有效方式。

随着各国残疾人保护法的实施,要求博物馆藏品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压力迫使博物馆开始增添或改进为残障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很多盲人组织,如英国的皇家盲人研究所(RNIB)、美国盲人基金会(AFB)、纽约艺术教育与盲人协会(AEB)和“触摸之艺术”、“盲人艺术教育”等专业组织积极为会员们提供关于博物馆展览的信息。

一些博物馆尝试为视力障碍者举办特殊展览。例如,1976年英国Tate展览馆首创的触摸式雕塑展以及此后举办的很多这类展览,为该国170万视力残疾者提供了服务。一些博物馆通过提前预约方式,为盲人和视觉障碍者提供接触文物的机会。

四是丰富知识。触摸式参观可以丰富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儿童博物馆和博物馆少儿或青少年活动中心来说,让孩子能够树立自己做出判断的观念至关重要。通过与展品互动,孩子们的所有感官被调动起来,对使用“真实的”博物馆器物也会产生浓厚兴趣。

如今,博物馆组织的很多教育活动都鼓励孩子们通过与博物馆物品直接接触来进行学习。博物馆也与学校合作,将藏品租借给学校,让学生通过“眼观+手拿”的方式学习和获得与器物有关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诺丁汉博物馆重新启动了藏品租借活动,该馆与当地的热心教师一起设计租借箱,可在全国性教学计划中巡回使用。该馆还与社区合作,设计出适合成人的打包计划。

探索“真实”性触摸

博物馆应该去了解普通观众和盲人观众想要触摸什么,触摸什么样的器物能给他们带来所需的信息和愉悦,特别是对视力障碍者而言。

首先是合适的环境。为触摸而设计的触摸不会令人满意。器物是被动的,需要一些背景信息或触摸活动来辅助。因此,精心设计的互动问题、触觉体验及其他辅助设施至关重要。

其次是场所的选择。座位安排、灯光布置、其他感官体验(声音或气味)也都应包括在内。

第三是虚拟性触摸的设计。例如,网上博物馆、3D图像、数字化展览等,并探索通过网络远程触摸和操作特定器物的可能性。

第四是鼓励并尝试触摸式参观。近年来,博物馆界对观众或参观者的称谓发生了微妙变化,出现了“去博物馆参观的人(museum goer)”或“博物馆使用者(museum user)”等新称谓。因此,博物馆应为观众提供“令人愉悦”的体验。对于感官、行动和语言方面有缺陷(包括视力障碍、诵读困难)的人而言,触摸有利于保证他们的福利、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及审美情趣、拓宽他们与物质世界接触的范围。

博物馆应该在不断强调“为未来而保护”的前提下,反思我们对触摸博物馆的偏见,逐渐改变对触摸的禁忌,积极探索拓展让观众“更多介入”的方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