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5 12:55:0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意象的国际推广

2012年9月17日,“中国水墨新艺术展”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开幕,展出了蔡广斌、冯斌、刘庆和、孙良等9位中国当代水墨画家的近80幅作品,引起较大反响。参加展览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蔡广斌表示,中国当代水墨在韵味、意境方面继承了传统水墨的优良品质,同时借鉴了西方的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新成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更便于国外受众欣赏和理解。冀少峰也表示,在全球艺术舞台上,能拿出自己的艺术形态和西方艺术形态进行对话的,最好的就是中国水墨。

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史学家布里塔·埃里克森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形容为“最具理想主义色彩、机智而果敢的中国艺术家群体”,他列举了仇德树、谷文达、高行健等艺术家,“从创新的意义而言,他们用过去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曾任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的米歇尔·阿克曼表示,水墨这一艺术立场在西方艺术中是没有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式的艺术理解。中国水墨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而这个环境从清朝开始就慢慢消失了,水墨失去了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不能随便利用西方艺术、当代艺术大潮式的东西,所以当代水墨面临的情况尤其复杂。“我是从80年代末开始重视中国当代水墨,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关注。而现在则不同,中国当代水墨正在从边缘转移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代水墨已经开始进入国际视野,但相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当代水墨仍处于起步阶段。吴洪亮指出,目前水墨艺术还是局限在较为东方的视野里,尚未成为全球化认知体系的重要部分。“目前世界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较多,但水墨还是相对弱一些,中国当代水墨还有很大的推广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要伴随整个国际的认知体系,无论是拍卖行还是博物馆,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都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此外,在运用当代水墨语言重构本土身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从事新水墨探索的艺术家意识到了传统的独特价值,并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中,这意味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终于迈向了“再传统”与“再中国化”的过程。鲁虹指出,“再传统”与“再中国化”决不是通过简单重复传统的方式去获取中国身份,而是基于当下感受对传统的再创造,这种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保持紧密联系的追求,恰恰是艺术家从事当下创作,或参与国际对话时必须充分注意的。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