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研讨会实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9 04:11: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主题: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研讨会

时间:2009年11月22日下午2:30-5:30

地点:中央美院美术馆贵宾厅

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研讨会现场


蔡萌:今天我们的研讨会是“转向的景观”,介绍一下在座的嘉宾和艺术家。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艺术家渠岩,权利空间和信仰空间的作者;顾铮老师,复旦大学的教授;王春辰,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是东道主、研究员;王川,美院的摄影系主任;缪晓春老师,当代的艺术家,也是美院的教授;于洋,参展的艺术家,在美院读研究生;杨铁军,艺术家,作品是《政府大楼》;王瑞老师,摄影界的艺术家;何崇岳,我们参展的艺术家,作品是《计划性生育》;吴琼老师,大家头一次见,他的书很多人看了,《上帝的眼睛》,《世界的哲学》,李媚老师;鲍昆老师;金江波,作品是《上海,呀上海》。线云强,也是参展的艺术家。王婷梅,她的作品《殖民建筑》。

剩下的都是来自媒体的和美院的研究生。

这个展览得到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大力支持,首先请王璜生馆长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情况。

王璜生:大家先讨论吧,这个展览很匆忙。有关这个类型的研究或者这一类型的关注,大家都可以谈,今天下午是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

蔡萌发言


蔡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情况,虽然说这个展览比较仓促,我们有一个想法,做一个展览,然后到这个展览呈现出来,只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但是并不显得匆忙,因为这个展览,我们在今年五月份广州摄影双年展上,已经做了景观的摄影展示了,而且那次我们展览主题叫显眼,主要是研究摄影的现象和摄影类型在最近几年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慢慢有一个现象,就是浮现出来一个感觉,最近这几年,这块是比较热的一个实验点。

在今天,无论是从摄影的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出现摆拍、表演,这个变成了市场追逐的宠儿,变成了经典化、样式化之后,大家都看腻了,当代艺术有社会性有一点转向在里头,这个里面摄影首当其冲。

广义上讲,这个带有批评性、社会性的意识样式功能在逐渐的丧失,在最近这几年,大家都是为了商业化、流行化的样式去做,在景观摄影上,大家回归到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上,来思考摄影,来探讨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批判精神、现实主义的丧失,我觉得有一点的指标意义。

今天看传统的记实摄影也在发生变化,游立红、韩磊(音),他们有一种完全跟个人经验结合起来的,虽然他们的作品是记实的风格和样式,还有付羽(音)、卢明(音)、未来(音)一批人,他们的作品,作为纪实摄影的一个变体,我们今天看的景观摄影,同样可以看作纪实摄影另外一个转向,空间场景的大场面的一个转向,带有一种社会性。

在这些影像里头,虽然很少有人出现,或者没有人,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人的存在痕迹,基于存在痕迹线路出来人的各种状态,各种欲望,我觉得都可以在这些影像的背后能够看得到。

这种摄影在我们看来,也可以理解介于当代艺术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去看,在这块里头,参与拍摄的艺术家身份非常有意思,既有从事多年创造艺术的艺术家,也有从事当年摄影的摄影家,他们两个领域走在一起有融合的迹象。

然后就是品质的提升,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在过去十几年,它表达出来的图像观念,让我们确实为之一振,媒介自身往前发展,他们过国强调图,对摄影本身的媒媒介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尤其体现在作品的呈现方面,图像做得相对比较出彩。

摄影走到今天,我们通过很多大型的展览会发现,很多西方的做当代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其实他的作品呈现力品质非常棒,包括这次双楠渣,韩国金沃他(音)的作品,让我们大吃一惊,那个作品首先凸显非常好,具有观念性,非常有一种摄影属性、照片属性,今天我们在座几位艺术家,过去一直用这种方式,可能也是某种程度决定了他们呈现的时候,对摄影属性有很深入的探讨。

虽然我们的展览比较仓促,但是我们最后呈现的艺术家作品的品质,我认为还是好的。能够表达出摄影应该具有的媒介属性,我们也是不断的强调艺术家要保证品质。这种品质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比如渠岩等几个艺术家,他们过去的方式,我觉得很像传统艺术的摄影家的摄影方式,他们开着吉普车下去,到各地做一些类似于田野调查的方式去拍摄,长期持久的关注社会底层现实,这种跟摄影家之前的方式很相近,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工作方式的转换,以及对摄影不断的深入理解,也有了一种对摄影媒介的自身特性的认同,或者说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艺术家真正的对摄影感兴趣了,我觉得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理解,回到艺术本身看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显现。

另外,这次展览,我们跟双年展有很大不同,我们又选择了一些年轻人,新的面孔进来了,同时,我们也在展览里头再次将吴印咸做的《人民大会堂》作为重头推出来,虽然吴印咸的拍摄方式,没有现代所谓的批判精神,完全是一种带有歌功颂德的方式,但是今天看来这种影像风格,图像本身传递出来的东西,还是跟类型学的摄影、跟表情的美学是关联的,我们选择吴印咸,还有一点,能找到中国本土的摄影经验或者视觉经验作为参照,本土的中国样式的景观摄影或者类型学摄影的一种参照。

今天用我们的角度来看,可能吴印咸的作品也具有一种当代性,他的作品呈现之后,我们也在反思一个问题,今天的当代艺术这种摄影,是否真的当代,吴印咸20年前拍的《人民大会堂》也好,北京饭店也好,我们今天看,未必不当代了,他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想双年展提出来的,照片有死亡期和复活期,复活本身其实并不是照片本身,也许是我们的观看方式,我们的视角,通过我们的视角转换之后,作品跟今天当下发生了某种联系。从中国人的摄影经验来看,类型学摄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参照提示出来,

吴印咸的作品,它的影响并不是在过去,因为在过去20年,这种作品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早就被人遗忘掉了,但是我觉得它的影响可能在未来,会对后人产生一些影响,找到本土的话语资源,作为一种参照,我觉得这是它的意义所在。

关于展览的基本情况,先介绍到这儿,下面想在座的各位对这个展览提出各自的看法。

鲍昆发言


鲍昆:刚才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展览,关于景观摄影,这些年是非常新的一个大的风景观看的转向,蔡萌讲的比较好,把它的社会原因和我们摄影史自身的转变过程,这两个角度都提出来了,我们进入改革开放后期的30年,尤其是前15年以来,中国的社会景观迅速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让我们感觉优点措手不及,眼花撩乱,我们经常几乎在一个时空之内,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恍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前一个月,我去梁山,我感觉,几乎不用一个小时,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看到完全不同的两个景观世界,人不一样,事不一样,环境不一样。

蔡萌提到,所谓的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这个词汇,糊里糊涂很多年,尤其市场化以后,我们非常商业化摄影打着严肃的艺术的旗号,泥沙俱下很多年,从景观摄影方面,我觉得它可以有意无意的回到摄影基本的社会价值观上,这种景观摄影是一个跟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也是跟观看者内心最直接的一种摄影方式,它肯定是观念摄影。

刚才我看了展览,我感觉,线云强和曾力的两个东西跟人的震撼非常的强烈,线云强高空俯瞰的时候,用奇特的角度把现实一下抽象出来了,这个角度在我们正常水平的界面上看不到的一种景观,我们看到所有人造的景观,线云强有一个类似电视台观光塔的东西,突然让你知道,这个东西存在着,而且这个和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看了很震惊,这些东西实际跟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说到这儿,我倒不太同意蔡萌的意见,我觉得展览有问题,恰恰是吴印咸的问题,我跟吴印咸,我们这些人,有相交集的时间,80年代,吴印咸做了《人民大会堂》的尝试,作为我们来说,我们没有这个资格,但是我们确实知道,那一代人,那一代的艺术形态,他们怎么去考虑问题的,我觉得吴印咸的摄影和我们的展览,应该说呈现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当然作为一个策展人来说,有完整的结构考虑,有明确的方向,我觉得吴印咸在这个展览,跟他结合最好的是拍政府景观的杨铁军,他们两个挺般配,破两个时空联系起来。但是我觉得,把吴印咸的《人民大会堂》,给一个类型学的摄影,我觉得有点勉强,我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恰恰我觉得,这些艺术家们在今天呈现大部分的影像,他们在提出问题,在置疑一种现实,置疑我们人和现实的关系,而我觉得吴印咸当时实际上收雇的关系,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传递的权利信息,那是摄影的事,是当时我们整个国家系统、意识形态的结果,吴印咸只是把它给记录下来了,当然中间有一种布光,造成一种空间关系,但是我也没有觉得空间关系突出了权利的关系,我觉得他更多在强调一种文化的关系,如果真的从那个时代,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活,就是吴印咸做一个商业的活,就是《人民大会堂》请他去拍的明信片。

确实照片有死亡和复活的现象,但是复活是我们从照片从寻找一些文化和利时记忆的信息,而不是从摄影学的角度,进入一个摄影史,我觉得比较勉强,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棒,但是吴印咸这块,我觉得挺突兀的,我觉得和这个展览不搭配。

如果我们只做一个权利摄影,梁志军(音)的建筑,那是一个很棒的展览,但是跟线云强、曾力,他们混在一起,不是很和谐。

蔡萌你们可能再考虑另外一个景观的展览,我觉得他们对现代景观的拍照,大规模的场景,我觉得多了,我恰恰觉得一种威胁,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干什么事一窝蜂,有这个倾向。

其实我觉得,大家都在关照,我们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摄影师还是要回到内心,确实我们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疯狂的资本主义市场阶段,我们确实应该特别问题置疑,但是实际上构成我们今天社会现实的多重文化原因和多重的权利关系,是不是我们还能够回到现实,以这种方式再看看我们的农村?我们那么大的视野,还可以用这种方式也很棒。

比如我去吕梁,半天黄土高原山中间,突然冒出一个烟囱,大家在生产,跟大地之间的不和谐,这样的挺多的,当然这两年,对土地的破坏,连州的摄影展上,传媒大学的王*良拍的北京的垃圾,那个相当的壮观,我们现在光鲜漂亮,其实出去两公里,就是垃圾世界,我们甚至无地安置这些垃圾了。我们的视角应该开拓。

蔡萌这个展览做得很棒,我们做展览的目的无非是引导大家,实际上应该更纯粹一下,你做那个,我保证支持!

1   2   3   4   5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新闻发布会
·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开幕式
·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网上展览
· 景观•静观 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