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实主义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艺术学的概念。按照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的研究,所谓"写实"只是西方艺术史当中一个对艺术发展所设置的目标,这个目标,用贡布里希借用波普尔的哲学术语来说,可以称之为"错觉主义"。也就是说,在漫长的艺术发展中,无数的艺术家在"错觉"的目标之下,一直在完善一种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物体的专用技术。这个目标首先是在古希腊时代提出的,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同时,在18世纪时,"艺术"这一概念开始与"美"的概念相联系并逐步重合,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的代名词。于是,近代人们所熟悉的那种具有美学品格的"艺术"含义才开始成为艺术家们与美学家们的常用词汇。
然而,写实主义来到中国以后在理解上却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甚至遗留至今。人们一般以为,绘画上的所谓"写实"指的是对客观物体的如实描绘。虽然在前苏联的教条思想左右下,文艺理论家们连篇累牍地为"写实"加上了"典型"的概念,用以规定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提炼出"艺术"来。但是在美术界,写实这个概念落实到基础训练上,无一例外指的都是上述所说的那种"描绘"。在中国,这种"描绘"有一个最为动听的词叫"写生"。在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写生"甚至具有了政治的意义,用以对抗传统中那种师傅带徒弟的学画所形成的"临摹"方式。五四以来几次大的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都包含了对旧国画当中"四王恶习"的排斥和批判。而所谓"四王恶习"其实就是讲究笔笔有来历的"临古摹古"之风,这种风气表明,绘画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对杰出"样式"(或用图象学的术语叫"图式")的继承,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极高鉴赏力的专门人才。
在西方,长期以来,也就是说在贡布里希以前,不管是艺术界中人还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学者,基本上都接受了黑格尔的理论,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感性显现,但是在具体的认知上,也就是对具体绘画的认识上,都对"写实"持有这样的信念,即认为写实能够导致"真实"。这个历史一直延续到19世纪时的印象主义时代,具体来说到了点彩派的修拉为止,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对于修拉来说,他的目标就是要使他的画具有物理学光谱那样的准确性,从而使绘画成为一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