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张小涛:真正可以教的学生并不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23 18:24:23 | 文章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学院能够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是一套恒定的方法,是普遍性的东西。学院教的是不变的东西,虽然我觉得它是保守的,但是没有学院教给你的体系,就没有办法反叛他,只有反叛才能有出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里边就只能成蛹、枯死,如果真的要化蝶成仙,必须有一个转换过程。

学院培养的目标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吗?

不是,可以说我们希望90%的人能够把所学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可以有5%的成为艺术家,可能更少。我们在这个课程设置上还是考虑到学生未来的方向,他倾向于什么样的类型,他以后可以做什么工作,不要一味的强调做艺术家。

我们希望他们可以把当代艺术、新媒体的技术和创作性思维带入到工作领域中,艺术的创造性和不拘一格方法是其他学科不太容易获取到的经验和体系。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不规定他做什么,学生自我选择、淘汰、发现、超越、实现,我觉得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既不把他规定成手艺人,也不规定成艺术家,至于将来做什么全靠学生自己。对艺术家的培养不做强求,顺其自然,他该做艺术家就一定会做,不做那他有自己的路。

从你的经验来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普遍的问题还是没感觉,现在很多同学基本上不太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没有朝气,和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缺乏信念,那一代人把艺术作为人生的信仰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不离不弃。现在的学生没有,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其他的都不是问题。今天很多人不愿意学艺术,觉得美术学院好考,能上大学换个文凭,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其实挺少的。

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跟国内从小学开始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

对,我们看完一个片子讨论,几乎都不说话,得一个一个点名,当然也可能是内向含蓄。真正去琢磨方法和思考艺术本体的学生不多,这是比较致命的。

新媒体方向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在国内并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可借鉴。

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如纽约的阿尔弗雷德新媒体学院,包括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尤其中国美院做的非常好,我们借鉴了他们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不得不承认他们做的早,今天是一个交流的时代,不可能关起门来做交流和教学,必须要清晰自己的定位,我比较重视他们对新媒体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梳理,技术掌握不是难事,如果概念方法上认识不到,其他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吗?

没有教材,尤其新媒体专业很特别,每个人带的方向都不一样,电影、动画、纪录片、现代舞等等都可以涵盖在新媒体里面,都是每个老师自己制定教学内容。

现有的教学肯定也有一些弊端,您从自身的工作当中是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的?

我觉得很难,比如学校规定资源共享,有些我们其实很难用到,我们没有独立的工作室。再比如人才,学校条件不够好就很难引进人才,毕业生留校很难实现,条件苛刻,也不解决编制。还有经费,我们和其他院校比差的太远,我们的经费还不到央美和国美的十分之一,这都就是很具体的问题。所以有的时候想起教育问题觉得特别心寒,没有希望。

其实这就是拿了一手糟糕的牌,你如何打赢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四两拨千斤,如果在不好的条件下可以脱颖而出,那你能量比其他人强。如果什么条件都具备反而会掉以轻心,在中央美院特别好的讲座都没有几个人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把劣势当成优势,如果我们相对封闭,那就往深处挖掘。你提到规避,我觉得只能是整合资源,做一些小事情。

个人的资源?

对,资源共享,用很少的钱办相对靠谱的事,不说大事,小钱办不了大事。比如我们做实验艺术年会、国际新媒体论坛 ,也是为了带来更多的资讯,让学生有更好的共享资源和平台,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我觉得教学很难。不过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像新媒体艺术中心是我们系独立的,我们可以做特别好的学术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国际交流平台。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