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公共美术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31 09:36:34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一方面,莫奈、敦煌、草间弥生等展览门庭若市,火爆异常。另一方面,不少人表示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进过美术馆了。两种现象,让人不禁要问: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公共美术教育?你惯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有哪些?你还记得上一次去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在什么时候吗?艺术类的展览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50位既没有美术专业背景、也不从事美术类职业的普通城市居民,得到的回答令人有些意外。不少人已经把在前些年还有些奢侈的“看电影”列为了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愿意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去追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却对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敬而远之,甚至好几年都没有进去过一次。

是大家对美术类展览真的没有兴趣吗?显然不是。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个展正在上海火热展出,百元的票价也难挡观众的热情;前卫女王草间弥生的展览即将闭幕,却依旧人潮涌动;刚结束不久的敦煌艺术展里三层外三层的火爆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此种种,可见普通民众对于高质量的艺术类展览还是抱有相当大的热情,也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产生呢?是部分展览的内容难以令人满意,还是宣传不够到位,或是配套服务没有跟上?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发挥社会教育这个功能上,应该有哪些新点子、新思路呢?

一、现状

记者设计的小调查问卷一共涉及4个题目:你惯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有哪些?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去参观艺术类展览(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是在何时吗?你一般从哪些渠道获取艺术展览的展览讯息?艺术类的展览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从大家的回答来看,7成以上的被采访者把看电影作为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一,选择聚餐、逛街、唱歌、旅游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几位经常去参加音乐会或是话剧,只有一位把“看画展”作为平时的休闲活动。相对于对新上映电影的津津乐道,人们对艺术类展览的参与度还是偏低了一些。不少人好几年都没有主动去看过美术展览,更多的是平时路过美术馆或者博物馆时“顺便进去溜达溜达”,更有人直言,“没办法,毕竟在中国,看展览这种休闲方式还是太小众了。”

虽然有部分被采访者调侃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去了也看不懂”,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表现出了对展览的浓厚兴趣。居住在哈尔滨的沈小姐说:“美术展览很吸引我,我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也热爱历史文化,不想错过提升自己内在和享受乐趣的机会。”来自广州的杨小姐告诉记者,“出去旅游的时候会想到去看看当地博物馆,不过主要是比较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参观展览能更加直接地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而且一些名人真迹什么的还是蛮向往亲眼看一下的。”深圳的曹小姐也表示,“艺术展览会改变我对生活的态度和做事的方法,会增加我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生命的趣味。”

既然有观展兴趣,那么怎样的展览会吸引观众的目光呢?采访中,超过68%的人都认为展览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要“有趣”,要能“吸引人”,一些“噱头很大的展览”会考虑去参观。来自四川绵阳刘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展览吸引我去看的是作品本身的美感和创意度,我比较看重感兴趣的内容。”此外,讲解服务、配套活动等方面也成为了普通观众考虑的因素。北京的吕小姐认为,“我觉得主要是没有这种文化氛围和习惯,多数老百姓根本没有意识去参观艺术展览,就没有这种概念。我个人的话,如果是感兴趣的题材愿意去参观,有导览的话会加印象分,如果可以租导览器就最好了。”上海人王小姐也觉得,“有互动活动会增加一些考虑的几率,如果能有些讲解或者推广活动能走进更多普通观众的心就好了。”福建霞浦的魏小姐是明信片爱好者,她说:“对于我来说,如果有比较实用的纪念品、衍生品出售的话可能会去参观。比如明信片最好跟邮局出个联合的纪念戳,比较能吸引人气。”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