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系不仅有杰出的雕塑家,更有多才多艺的各类人才,首任系主任李金发教授在我国文学界也是名声显赫,被誉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大概是受其影响,这一时期雕塑系学生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文艺名家和艺术理论家,如诗人艾青、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艺术理论家卢鸿基、雕塑史专家郑朝等,他们同样在我国文艺理论和美术史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山之石”以攻玉引进巴黎美院教学模式。
雕塑系建立之初制定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均参照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其中专业课程有素描、泥塑、石雕等,还有国文、外国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学、透视、解剖、几何、色彩学等文化理论课。素描教授由李超士、蔡威廉、方干民等知名画家担任,石雕课由英籍教授魏达担任。泥塑课聘请俄籍教授卡墨斯基担任,萧传玖、周轻鼎、程曼叔几位先生归国任教后雕塑系的教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程曼叔先生带回的雕塑《女人体》是他获法国春季沙龙大奖的作品,同学们能够直面优秀的雕塑原作,对雕塑教学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由于当时学生绘画基础普遍薄弱,雕塑系低年级课程基本以素描为主,一般每周二十几课时,到预科三年级时才安排泥塑课,内容是临摹石膏像,课时也达每周30课时以上。专科一年级以临摹半身像和全身石膏像为主,专科二年级开始有半身人体和全身人体写生课,由于当时人体泥塑架子都用木头搭制,不像今天的金属钢筋骨架可以搭制大幅度人体动态,所以写生人体多以坐姿和站姿髋立式为主,专科中专业课时量能够达到每周30节以上,专科三年级有石雕课程,一般每周40课时,但因教学条件限制,经常把石雕课改为泥塑课。这一时期艺专的驻欧代表从巴黎直接购进了多种石膏像模型,以及雕塑刀、雕塑架、转台等教具,另外也仿制了一批法国教具供学习使用,雕塑系的教室也仿造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教室样式修建,特别是天窗采光部分。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中国雕塑教育是借“他山之石”的话,那么这块石头确实起到了攻玉的效果,这20年里艺专雕塑系在颠簸流离的动荡中顽强地书写着中国雕塑教育的历史,扎实地夯实了现代中国雕塑教育的基础。硕果倍出的第一代雕塑人实践“以美育代宗教”理想。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对雕塑系教师来说十分必要,由于各种原因在早期教学中很少有中国古代雕塑内容,直到1940年民国教育部成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聘雕塑系教授王子云为团长赴西北地区进行系统考察,才真正拉开了研究学习中国古代雕塑的序幕。
李金发教授主编的《美育》杂志堪称当时国内最精美的艺术刊物,杂志大量介绍西方雕塑、绘画和艺术评论,如李金发的《罗丹雕刻与现代主义》、《艺术之本质及其命运》、《科学与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艺术与生活》、《近世美学价值问题》、《吾国艺术教育》等文章,同时也有他介绍西方雕塑家卡尔波、吕德、罗丹、布德尔和马约尔的文章等,他的雕塑作品《伍廷芳铜像》、《蔡元培胸像》、《东方女性像》、《好整以暇》等也在杂志上发表。这一时期,艺专师生陆续在各种报纸、杂志、书籍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作品,介绍宣传文艺思想、雕塑艺术和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分别在《艺风》、《神车》、《阿波罗》、《文潮》等杂志上发表了《朴舍特尔的雕刻教学》、《艺人伦勃朗》、《布德尔的雕刻教学》和《上海雕刻的过去与未来》等文章。这些早期的文章对当时国人了解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