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9日,“国美之路·雕塑中国”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八十五年历史文献展、“吾行吾塑”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写生作品展、“学院内外”——中国高等雕塑教育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四大板块组成。
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聚焦中国美院雕塑系85年的发展历程,全面梳理雕塑专业发展、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术传承脉络,整理学术成果、教学理念、重要人物、重要学术事件等,客观再现雕塑系85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从而折射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和学科的发展道路和变迁历史,展现中国美院雕塑系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本文系中国美院雕塑系副主任翟庆喜老师对1928年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回顾。最早的雕塑艺术教育实体创立当年只招收了6名学生。
早在1918年国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之际,时任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提出如果有条件日后将在艺校“增设雕塑专科”,但这个愿望一时未实现。1924年刘海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雕塑科,聘请留学法国的雕塑家李金发先生任教(1925年李金发才与法国妻子经意大利到上海),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何为雕塑,一直没有学生报名学习,在美校设立雕塑专业的梦想还是没能实现。
1928年3月26日,国立艺术院在杭州孤山罗苑举行开学典礼,艺术院设预科部、本科部和研究部,建立国画、西画、雕塑、图案4系。雕塑系聘请李金发先生为系主任,王静远任教授,王子云任讲师,刘开渠任助教(时任西画助教)兼图书馆主任,学制5年,其中预科两年、本科3年,当年招收学生6名,在孤山照胆台一间平房上课。这是我国最早的雕塑艺术教育实体,标志着我国现代高等雕塑教育的开端。
1929年,国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迁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复原杭州。此期间校址几经迁移,学校几度更名,系科多次调整合并,但雕塑系依然独立存在并基本保持连续教学,师资和生源没有间断。雕塑系名师荟萃、多才多艺有诗人,也有理论家。
1928年至1949年这20年里雕塑系名师荟萃,除办学之初的李金发、王静远两位教授外还聚集了一大批第一代留学归来的著名雕塑家任教,如刘开渠、王子云、王临乙、陈芝秀、萧传玖、曾竹韶、程曼叔、周轻鼎、柳亚藩等;同时期还聘请了多位外籍教授如魏达(英籍)、卡墨斯基(俄籍)等;此外,自己培养的杰出雕塑家也留系任教,如黄心维、卢鸿基、姚继勋、赵蕴修、朱培钧、王炳照等。截至1949年雕塑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雕塑人才,其中有罗才荣、陈德位、蒋海澄(艾青)、曾竹韶、黄心维、曾新泉、郭乾德、萧传玖、卢鸿基、王朝闻、张祖武、姚继勋、赵蕴修、朱培钧、王炳照、傅天仇、司徒杰、张右明、陈道坦、何明绩、曾路夫、何燕明等,他们一直活跃在我国艺坛,为我国雕塑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为我国雕塑艺术创作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