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毕加索来了,我们能学些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31 17:23:12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毕加索中国大展布展

毕加索来了!62件大师真迹从巴黎出发,一路漂洋过海巡展来到上海,助阵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堪称国内当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顶级盛宴。

名作驾到,懂行的、凑热闹的纷至沓来,我们究竟能从中看懂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呢?

大师多“变”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位于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自18日起对公众开放,共有7个作品展示区和8个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照片展区。大师的作品与生活照片相互穿插,为观众了解毕加索的艺术和人生提供了生动的“路线图”。

全部62件真迹包括毕加索少年至晚年8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参观者可一睹其不同绘画阶段的代表作。8个创作期分别是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展品中有《赤足女孩》《雕塑家》《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朵拉·玛尔肖像》《玛莉·泰瑞莎肖像》等传世名作,好比是读懂毕加索的一把把“钥匙”。

读懂名作不容易

此次参展的《赤足女孩》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端坐,却又巧妙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

《朵拉·玛尔肖像》这幅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蜕变时期。诗人余光中曾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概括为“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画丑为美”。

“毕加索并不是在乱画,他是一个老顽童,他在跟我们捉迷藏。”余光中认为,毕加索正是以此为契机找到巧力,反而会产生别有洞天的欣赏效果。

现场展出的雕塑作品同样不容错过。以《女子头像》为例,这件作品是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在雕塑领域的体现。通过《女子头像》,毕加索尝试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了他的独特风格。

别问值多少钱

由于62件真迹价值连城,此次大展的投保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加之毕加索作品最近也零星出现在国内外的艺术品市场上,不由得激起了相当一部分收藏爱好者的好奇心。

“毕加索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西方艺术家,但人们对他仍然有许多误读。”文艺评论人林明杰分析,毕加索作品的天价、乖张的画风以及玩世不恭的言行,吸引了大量关注。中国观众若真要欣赏毕加索、读懂毕加索,还需“跳出金钱的框框”,别问值多少钱。

一些有幸观看预展的鉴赏家认为,62件真迹的价值在于全面呈现了一个艺术激情丰富而饱满的毕加索,作品所贯穿的历史脉络也折射出20世纪现代派艺术潮流的演进之路。

此间文艺评论人士建议,在时下中国收藏领域所谓的“亿元时代”,读懂毕加索还需将艺术与金钱“剥离”,不可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文化价值等量齐观。希望如此众多的毕加索真迹同时来到中国,能带给当代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艺术品市场另一种启迪。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