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指印》125×125cm 2004-6-1
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实验水墨画家群,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杂交样态。我认为实验水墨是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多种发展道路中的一条路径,水墨画走向现代、走向当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性过程,中国水墨画已经和必将继续出现更加多样化的艺术类型和艺术语言。进入新世纪,由于消费社会的提前到来,新一代青年画家更多地倾向于以影像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很强消费文化特征的流行艺术和商业艺术,这使得实验水墨以及其它具有现代主义精英性质的现代艺术悄然退居二线,而大多数观众和正在成长的中国收藏家群体则还处在一个对现代主义艺术学习研究的起步阶段,而我们的美术学院还没有将现代艺术真正纳入学院教育体系。这种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错位,使得中国的实验艺术还有着广泛的发展与传播空间。观察北京798、索家村、酒厂、通州宋庄和上海苏州河、莫干山路等艺术家和画廊聚集区,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商业的画廊到最激进的实验艺术工作室,大家共处一地,各得其所,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杂居共生的状态。实验水墨画家的出现和存在与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及城市变化有密切关系,但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却不因时代关注热点的转移而飘浮。有关实验水墨的讨论和争论在近20多年不断被提起,与此同时实验水墨艺术家不断应邀参加世界各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伴随着中国画界激烈的“笔墨之争”和中国美术界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持续讨论,也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高度活力与光明前景。
90年代以来围绕实验水墨艺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实验水墨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以及它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的问题。如果我们希望中国当代水墨能够在新世纪具有跨越地域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就不能只停留在纯形式的层面,而需要将中国水墨画系统内部的问题研究转换为更为开放的从水墨角度对现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研究,进而探讨当代艺术何以通过形式的革新而达至现代精神的探索与表达。分析研究“实验水墨”的艺术史与文化意义,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观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十分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