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学院教育中造型语言的生存境遇 |
|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04 09:55:08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
|
造型语言在历史情境中的变化
我们将造型语言放回历史情境中来考察。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变化有其自身逻辑,例如源自传统观看方式的架上雕塑或架上绘画迎合了启蒙时代的人文需求,艺术家通过作品的质感、光线、空间等来再现神谕的世界,公众则透过作品接受宏大叙事的教育。到了现代主义时期,人本至上的观念取代了上帝,雕塑走下神坛,更多的成为建筑有机空间中的元素构成,雕塑的造型语言获得了更多的表达自由,绘画同样也从三维再现转化为二维平面表现,点线面的形式构成取代了历史的叙事。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后现代艺术的兴起,虽然这个时期的雕塑和绘画依旧是占有三维和二维空间的艺术,但观念上产生了二次转变:即理性的崇高让位于世俗的消费,艺术家既不是叙事者,也不仅仅是形式构成者,而更像新闻发言人,社会活动家,盗版者,市场营销者,艺术从自在自为的本体论又轮回到艺术的工具论,即艺术不再属于信仰,而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工具。因此后现代艺术的使命在于解构,博伊斯也好,栗宪庭也好,都认为艺术并不重要,在一个所有事物都在横向扩张,相互渗透的年代,艺术的种类越多,艺术的边界也就越模糊,艺术家既可以挪用传统样式,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还可以运用行为、身体或暴力,在这里,话语不惊世骇俗不足以前卫,让所有那些温文尔雅的语言方式彻底失效。“重要的不是艺术”这一宣言实际上枪毙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塔,可以借助一切手段来介入社会,包括推销自己。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十年是一个依靠西方后现代观念和技术复制来介入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段,在这动荡的三十年中,艺术青年的清贫只是一种理想的暂时性代价,而艺术中年的成熟则可以用财富的标尺来衡量,有写实功底的继续标榜“写真再现”的绝技,形成新的院体画,得到的是权力的青睐;不安分的则远走它国,草船借箭,或干脆跳过现代主义,直接借来后现代艺术之矛,攻所谓现实主义之盾,得到的是西方资本的青睐。迄今,这两者(无论是矛还是盾)的PK都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终于可以弹冠相庆,平分秋色,甚至相安无事。
|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