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萨特戏剧《禁闭》引共鸣 诠释“他人即地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8 09:36:45 |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萨特戏剧《禁闭》引共鸣 诠释“他人即地狱”

10月14日,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的经典剧作《禁闭》首次在国内完整上演,本报组织20位读者观看了该剧的演出。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这部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在当晚的演出中令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晦涩的台词、压抑的剧情并没有影响观众对该剧的理解,在20位观众中,有两位观众打出了满分10分,两位观众打出了9分,最终该剧获得了8.5分的平均分。

经典剧情引发共鸣

《禁闭》讲述了三个进入地狱的人被分到了同一个房间里的故事。三个生命终结但灵魂未死的角色在地狱密室相识,彼此设防戒备。他们的真实面目暴露后,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形成了相互追逐又相互排斥的关系,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

该剧从始至终贯穿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巴黎来的贵妇艾丝黛尔不停地索要镜子想看看自己的容貌,小职员伊内丝想要寻找她世间情人的下落,政治家加尔散很想听听别人如何议论他。

虽然已经死亡,这三个灵魂仍然无法逃避与他人的关系,仍然重复着人世间无法回避的问题,互相猜疑、互相伤害。加尔散痛苦地说出“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黄、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带给现场观众极大的震撼。根据现场观众问卷显示,在20人中,有10人认为该剧的台词很有现实意义,占总数的50%;9人认为台词很深刻,占总数的45%;只有1位观众认为很晦涩,占总数的5%。

萨特戏剧蕴含着艰深的哲学命题,这使得萨特戏剧很少被搬上舞台。这次,该剧上演获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导演杨庆园称:“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人际关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复杂,现在的观众更能理解该剧的含义。”他说,萨特剧中的“他人即地狱”常被人误解,“萨特曾经解释过,‘如果跟他人的关系起了疙瘩、变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人要有自知之明,他人最为重要。’”

密室变广场获认可

在萨特原剧中,地狱是一个有门无窗的客厅,这次上演舞台发生了很大变化——客厅变为一个空旷的广场。这个由1000多块砖铺成的舞台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相当逼真的广场氛围。同时,在舞台四周,一些固定设置的灭火器等设备堂而皇之地摆放在原来角落,并没有丝毫遮挡,这种虚与实的舞台设计带给观众一种间离效果。

舞台场景发生了变化,演员的表演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三个演员的表演区域变为更加宽阔的广场,却又要表现出地狱的可怕、压抑和密不透风,这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扮演加尔散的李铎说:“修改之后,对演员来说最难的是对规定情境的体验,那种生活在地狱中的感觉、内心的恐惧很难体会。修改之后,我们不想让观众感觉到这三个人完全是生活在地狱中,而是让观众感觉到这三个人既处在一个极端的地狱环境中,又处于一个普通的环境里。”

杨庆园表示,之所以在舞台上做一个这样大胆的突破,是想将萨特剧中积极的一面更完整地表现出来。“我认为广场可以看成一个小社会。虽然原剧中舞台上有一个门,但实际上这个门是并不存在的,而是人们心中的一道门。我把舞台设置在广场上,是想体现萨特该剧的另外一层含义——人有选择的自由,广场则有着奔向自由的含义。”

对于这样的改动和处理,20位观众中有8人认为很有新意,占总数的40%;9人认为更有现实意义,占总数的45%;只有2人认为一般,占总数的10%;1人认为曲解了原著,占总数的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