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 小剧场戏剧新浪潮

“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30 10:25:3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小剧场戏剧新浪潮--“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
《赵氏孤儿》剧照。故事讲述春秋时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的概念相当于日本的“小剧场”、“アングラ演劇”,英文的Experimental Theatre,也就是实验戏剧。北京,一直是中国小剧场戏剧活动的中心,此外在上海、深圳等地也有小剧场戏剧的身影,但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始终不及北京。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小剧场戏剧曾有过一段短暂的黄金期,高行健、林兆华等人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将新的戏剧观念引入国内,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90年代末以后,中国的小剧场迅速走向商业化,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做反商业的实验戏剧,并努力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这些现象渐渐构成了如今“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

小剧场戏剧的商业化

在西方戏剧界,不敢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小剧场戏剧都是反对商业化、反主流价值观的,是前卫和叛逆的。但中国却不然。上世纪80年代的小剧场戏剧虽然有很多实验性的尝试,但大多是表现形式上的尝试,它们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仍是传统和保守的。而90年代末以后,几乎连这一点形式上的实验和尝试也非常少见了。现在小剧场上演的,要么是爱情肥皂剧,要么是通俗搞笑剧,不然就是爱情加搞笑的戏。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悬疑剧了,就铺天盖地的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东野圭吾推理小说改编的戏,几乎已经彻底商业化了。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已不再是“Experimental Theatre”,而是“Little Theatre”了。现在一提起小剧场戏剧,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已不是“先锋”、“前卫”,而是“通俗”、“娱乐”了。这让人不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回想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有过小剧场戏剧高度商业化的现象。青年导演王翀曾经在文中写道:“伴随着日本高速增长的泡沫经济和消费主义幻梦,以野田秀树为代表的第三代小剧场人以快速的喜剧语言和密集的流行文化符号使剧场成了青年观众的娱乐平台——他领导的脱胎于东京大学学生剧社的梦之游眠社创造了1200余场演出共计81万余观众的票房记录,他们甚至会在体育馆演出——小剧场不再是小剧场了。”

但尽管如此,日本小剧场戏剧中的实验力量一直未曾断绝,反观中国,则真是商业戏剧一手遮天,实验戏剧日趋边缘了。这让人不禁想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笔者认为,其中固有整个社会氛围十分浮躁、崇尚消费文化的缘故,但实验戏剧的演出空间太少,也是原因之一。在中国,上规模的大剧院由于演出成本高、票价高,所以上演的主要是有经济实力的中年人喜欢的剧目。比如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戏剧大师曹禺、老舍的作品,或是19世纪的名家易卜生、契诃夫等人的名作等。面向年轻人的戏是很少安排在大剧院演出的,除非戏里有大牌偶像明星出场。因为年轻人买不起那么贵的票,面对一两百元的票价,他们觉得还不如去看电影或是在家打游戏。要吸引这些年轻人走进剧场,就要降低成本,将票价压至百元以内,因此,小剧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面向年轻观众的时尚娱乐剧大举入侵小剧场演出空间,在中国城市剧场资源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实验戏剧的生存空间自然变得越来越小。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