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照
青年戏剧节与民营小剧场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两大因素大大扭转了实验戏剧式微的局面。一是青年戏剧节的兴起,二是民营小剧场的出现。
最近几年,每到秋季,北京便有大学生戏剧节、非非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活动轮番上演。青年人总是对实验性、探索性的东西尤为感兴趣,他们创作的大量实验戏剧作品,终于让真正的小剧场戏剧重回大众视野。在这些戏剧节当中,最具影响力、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创办三年来,青戏节已推出了30多位颇具才华的青年导演,其中赵淼、黄盈等人在戏剧爱好者当中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此外,每届戏剧节3周120多场的演出,也为小剧场戏剧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观众群。青戏节的艺术总监孟京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经是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曾创作出《思凡》、《我爱***》等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代表作。但他创办的青戏节,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意义,显然要远甚于他的个人作品。
另一方面,民营小剧场的出现,也为小剧场戏剧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北京,比较有名的有蓬蒿剧场,虽然只是一家仅容90座的小剧场,舞台仅有十几平米,却是主打前卫艺术、实验作品,如今已是京城有名的小剧场戏剧演出胜地。又如繁星戏剧村,不但出租剧场,而且自己投资排演小剧场戏剧。此外,还有东城区文化馆、朝阳区文化馆等社区活动中心,也开始把馆内用来开会、办联欢会的场地,拿出来作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场所。其中最有名的是“北京9剧场”(位于朝阳区文化馆),共拥有大小9个剧场,这就为在同一地点举办戏剧节创造了可能。自2004年后,“北京9剧场”先后策划举办了“青年导演戏剧探索”、“亚洲当代戏剧节”、“非非戏剧节(非职业非商业)”等活动,影响颇大。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位于上海的“下河迷仓”,这个由私人出资兴建的小剧场,坚持向非职业的实验剧团免费提供场地演出,如今已是上海小剧场戏剧活动的重要据点。这些民营小剧场的探索,无疑为小剧场戏剧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