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 小剧场戏剧新浪潮

“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30 10:25:3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
《赵氏孤儿》剧照

从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

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说,话剧是来自西方世界的舶来品。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在话剧发展的初期,都曾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前行。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这种“引进”中常常存在很多误读,而且会让人渐渐迷失自我。

因此,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小剧场运动中,曾积极尝试从日本传统的神道教、民俗文化中去寻找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以此重新解释世界,并取代西方的价值观。因此才有现在的“舞踏”、“安静戏剧”的闻名于世。

对于中国的戏剧人来说,日本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大家也非常想去了解日本当代的小剧场戏剧。但目前的现实是,从日本来中国交流的,大多是歌舞伎、能乐等传统艺能,要么就是四季剧团、宝冢等商业剧团,对日本小剧场戏剧的介绍依然非常有限。2010年,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上演了根据日本剧作家别役实作品改编的《可以睡觉》,很受欢迎,希望这会是一个促进了解的良好开端。

近些年,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也开始走上和日本同样的道路,也在展开自己的“寻根之旅”。

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近来传统题材的小剧场戏剧多了起来,如新版《赵氏孤儿》,用古琴与埙营造的古典氛围,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一部实验作品。而中国版的《罗生门》,完全被改编为一个中国古代故事,其中加入了很多戏曲动作和唱腔。更直接的如《还魂三叠》,直接拿戏曲唱段来做实验,混合了昆曲、京剧、越剧特点的即兴唱腔,颇有现代感。

往日沉迷于西方语境的小剧场戏剧创作者,仿佛一下子对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如果这些尝试还显得有些表面化,那我们还可举出当下很多小剧场戏剧中使用的“空的剧场”的概念,也是缘于中国传统戏曲。

所谓“空的剧场”就是不在舞台上搭建具象的、仿真的布景,空荡荡的舞台上往往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和演员自身而已。在需要的时候,这椅子或桌子可以被当成任何道具来使用,戏剧环境完全靠演员的表演去营造。这就像传统戏曲中,演员只是守着一张方桌、手中一只折扇或是方帕,却可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一样。

另一种尝试,便是对于传统说书人的模仿。只见一个演员走上台来做动作。旁边的另一个演员马上停止自己的表演,面向观众解说他的动作,说着诸如“他面对镜子笑了,抚摸着镜中的自己,仿佛那里面的人不是他”等等。不一会儿,第一个人又反过来给第二个人作解说。这虽是很实验的手法,却让人觉得很自然,很容易接受,这恐怕便是我们的文化背景使然。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