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近距离观赏塞尚的作品《咖啡壶边的妇女》。新华社记者陈树根/摄
“小美人鱼”从丹麦来到上海
游客隔着玻璃橱柜拍摄梵高的作品《阿尔的舞厅》。新华社记者陈树根/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都举行了相应的活动。在法国,第六届“博物馆之夜”活动15日登场,全法千余家博物馆在当天夜间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在意大利,“博物馆之夜”吸引了众多观众,奎里纳尔宫门前长队中一名观众说“他已是第三次来看卡拉瓦乔的作品”;在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
在中国上海,世界各国“国宝”漂洋过海,来到世博园,丹麦“小美人鱼”雕像、卢森堡“金色女子”像、捷克查理大桥“幸运”浮雕、黎巴嫩阿希雷姆国王石棺、埃及法老遗物、罗丹“青铜时代”雕像……参观者有幸零距离感受人类文明奇葩。
文明的记录
说起人类文明就离不开古埃及。上海世博会上,埃及馆8件法老时期的文物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无论在烈日下还是风雨中,埃及馆门口总是排着长队。
此次展出的8件文物中最古老的是18王朝阿蒙霍特普一世的一条金项链,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项链由并排的8条串线构成,每条串线上都串有若干形态各异的金饰。18王朝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这样精美的饰品也许只能产生在古埃及最强盛的王朝。
最精美的当属迟迟才亮相的22王朝舍松契二世金面具。面具上法老的表情生动鲜活,集中体现了2900年前古埃及的高超工艺。
体积最大的文物来自哈索尔神庙的柱子,这个刻有法老阿普里埃斯之名的爱神柱高2.3米,由一整块玄武岩雕刻而成,距今约2500年。
此外,展品中还有18王朝阿蒙霍特普四世法老的雕塑、19王朝纳布纳赫法老和巴克亚尔提王后的石灰雕塑,以及19王朝米伦巴塔哈法老的花岗岩雕塑。
在古代美洲,印第安人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今天墨西哥境内的玛雅和阿兹特克王国遗迹就是其中代表。在墨西哥馆内,代表阿兹特克文化的砂岩雕刻“羽蛇神艾卡特”石碑、“仙人掌”石碑以及来自玛雅文明时代的石灰岩雕刻“身披羽毛人物”版画让参观者叹为观止。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黎巴嫩馆将在6月下旬展示一件国宝——古腓尼基的阿希雷姆国王石棺。石棺上镌刻着珍贵的人类历史记忆——腓尼基字母。在人类文明史上,腓尼基字母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甲骨文并列为人类最古老文字。
历史的见证
世博园中,许多文物记载着厚重的历史。来到以“文明的果实”为主题的捷克馆,在门口右手处就能看到已经650多岁的查理大桥“幸运”浮雕。查理大桥横跨捷克母亲河伏尔塔瓦河,数百年来,它与布拉格人同命运共患难,曾4次遭洪水淹没,多次被侵略者铁蹄践踏。
查理大桥上每个雕像都有一段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约翰雕像,“幸运浮雕”便是这座雕像基座上的铜板浮雕。传说一名牧师因拒绝向国王泄露王后忏悔的内容,被国王扔进伏尔塔瓦河,在他被河水淹没的一刹那,天空奇迹般地出现5颗灿烂的星星。于是人们相信,只要摸一摸他雕像下的浮雕就能获得好运。
站在捷克馆内的圣约翰雕像前,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环绕在圣约翰头上的5颗闪闪发光的金星。雕像基座上的两块铜板浮雕便是从布拉格运来的真品,分别刻画了圣约翰被士兵扔下大桥,以及王后向圣约翰忏悔的场景。
在卢森堡馆的门外,矗立着“金色女子”像原件。身着战袍的少女微微欠身,手举橄榄枝圈,它表达的正是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金色女子”像原本是“自由女皇纪念碑”的组成部分,用以纪念两次大战中阵亡的卢森堡士兵。据说,雕像在建立之初曾引起过不少争议。由于少女的战袍设计得有些“紧”“透”“露”,引起了宗教界和保守派人士的强烈不满。但当时的总理力挺这一设计方案,最终保留了设计方案。
二战中纪念碑曾被纳粹推倒。幸运的是,一些卢森堡爱国人士将“金色女子”像抢回并藏了起来。1985年6月23日卢森堡国庆节当天,“金色女子”像再次屹立在“自由女皇纪念碑”上。
艺术的瑰宝
在世博园丹麦馆白色的螺旋形建筑内,早已闻名遐迩的“小美人鱼”雕像静立池中。丹麦馆还特意将“小美人鱼”从8271公里外的哥本哈根来到上海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在馆内以纪录片形式播放。
“小美人鱼”塑像由丹麦雕刻家艾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于1925年创作,此次参加上海世博会是她近百年来首次离开家乡。为了让家乡人能时刻看到她在上海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哥本哈根港口专门设立了一块多媒体大屏幕,将“小美人鱼”塑像现场展示的动态图像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
这件丹麦国宝命运多舛,在历史上屡遭破坏。曾经有人用油彩涂抹过她的身体,用别国国旗将她包裹,甚至有人锯掉过她的头。尽管如此,她都得以“再生”,成为丹麦的象征。
说起艺术,法国馆可谓其中翘楚。参观者还未来得及从眼花缭乱的法国时尚和高科技展示中反应过来,就已不知不觉进入到“国宝”展示区。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赫然眼前,在这个曾于1889年和1900年两度参展巴黎世博会的国宝前,人们纷纷驻足欣赏。该雕塑代表罗丹真正走上艺术舞台,裸体士兵被赋予了人性,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
在法国馆的落地玻璃橱窗里,记者还见到了奥塞博物馆提供的6幅绘画大师的作品。这些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印象派杰作摆脱传统绘画模式,把对自然和人本身的关注放到首位。
凡·高与高更合作完成的画作《阿尔的舞厅》所表现的舞厅顶端黄色灯光,给人一种炫目的错觉,深色弧线勾勒出的色块体现出厅内人群的拥挤,从而在整体上将节庆的热闹场面和稍显压抑的气氛形成对比。
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体现出惊人的二元构造,以及19世纪60年代巴黎画家从日本版画中吸取的灵感。塞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咖啡壶边的妇女》昭示了立体主义画派的诞生,毕加索、布拉克等画家都从这幅画作中得到过启发。
马奈的《阳台》以自己的未来嫂子和两位艺术家为模特,反映出当时法国极为盛行的西班牙画风。博纳尔的《化妆间》背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肖像画传统,充分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优雅,同时带有些许神秘感。而米勒的《晚钟》描绘了一对贫苦农民夫妇听到教堂钟声,停下手里农活低头祈祷的场景,以含蓄的情感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法国农民形象,以及充满宁静和深厚宗教传统的乡间风景。 (新华社记者 丁宜 陈勇 胡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