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卡塞尔文献展的文献展 从废墟到世界级艺术大展的60年

卡塞尔文献展的文献展 从废墟到世界级艺术大展的60年

时间: 2017-03-01 23:10:25 | 来源: 艺术中国

被摧毁的卡塞尔城,1947

版权归属卡塞尔市档案馆,0.004.111,蒂姆

卡塞尔距离欧洲最大的中转城市法兰克福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座小城曾经在二战的战火中被彻底摧毁,却又因卡塞尔文献展而重生。

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自1955年创立以来,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并即将迎来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是如何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自现代主义以来的美学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史的风向标,并保持着全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的权威地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文献展的神话——阿尔诺德•博德与他的后继者们”梳理了其60多年发展历史。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及卡塞尔文献展资料库三方合作,在2017年3月1日到3月31日期间内展出,是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的首个重要文化活动。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重建”、“转型”、“一切皆可”和“国际话语”。

展览展出了作品和文献近300组,90%都为卡塞尔文献展资料馆馆藏,都是第一次在德国之外展出。展品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创始人阿尔诺德•博德的艺术创作、概念手稿与家具设计,以及历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总监与重要艺术家的原始手稿、草图和部分珍贵原作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

第1届——第3届卡塞尔文献展:重建

“重建”部分现场

卡塞尔城是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及教师阿尔诺德•博德的故乡,博德的愿望是让在二战期间被纳粹诋毁和禁止的现代艺术能重新回到德国,并呈现给广大观众。作为卡塞尔文献展的创始人,阿尔诺德•博德亲自策划了前三届文献展,并在此过程中迅速确立了该展览作为世界级现代与当代艺术展的地位。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跳跃的石头》、《在云中》、《布鲁绍三号》 威利•包梅斯特 硬纤维板上油画 1951

在创立之初,文献展的重心还是经典现代主义的大师们,后来逐渐转向西欧和美国的战后现代主义艺术。博德和他的团队希望恢复和记录现代主义和新的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博德在临时修缮的弗里德里齐阿鲁门博物馆和橘宫的废墟之上(自第二届文献展起)塑造了充满魔力、伤怀与美感的艺术空间,展现出在空间设计中即兴发挥的天赋。

第4届——第6届卡塞尔文献展:转型

“转型”部分展览现场

1968年的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转向当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和艺术领域的革命趋势彻底改变了艺术形态、艺术观念和策展实践。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审美关系消解在一种新型的事件美学范式之中。强调创作主体和艺术自律的天才美学观念逐渐被摒弃,一种“反文化”和“反艺术”悄然崛起。这种“反”艺术时而宣扬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时而自称是大众的文化,艺术变成政治立场的表态,或者一种“社会雕塑”(约瑟夫•博伊斯语)。

展览现场

第五届文献展 豪斯•鲁克作品 《绿洲七号》 1972

左为查尔斯•惠尔普设计“阿夫里可乐广告:聪明的膝盖” 1972

观众观看作品

在“流行”艺术和青年文化蔚然兴起的时代,人们开始要求一种坚定的当代立场,高举反抗与背离、地下与反权威的大旗。绘画和雕塑的时代已经告终,新的关键词是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和波普艺术。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这场艺术和社会变革的转折点和起始点。展览终于成为一场带有过程性、表演性和参与性的艺术事件。而在接下来的第五届文献展上,哈罗德•泽曼开创了艺术家型策展人先河,将策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

第7届——第9届卡塞尔文献展:一切皆可

“一切皆可”部分展览现场

1977年的第六届文献展宣告了“前卫的终结”(曼弗雷德•施奈肯伯格语),这与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历史终结”或“现代主义终结”论不谋而合。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在此背景下,战后的西方社会逐渐转变为一种崇尚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休闲和娱乐的“事件社会”。生活世界的美学化(城市空间成为艺术发生的场域,工厂转变成“创意枢纽”等等)宣示着后现代的世界观:多元主义、生活方式导向性、开放性、风格折中性、身份多样性和文化相对性。

展览现场

第九届文献展 弗拉茨作品 “搜身/物理雕塑五号” 1982

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舞台秀。艺术如今已经走出象牙塔,进入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行为表演和设计成为艺术介入社会的绝佳途径,引人注目的现成品和巨型装置也让艺术在公共空间大放异彩。展览空间转变成“体验空间”,展览从此不再只是一种媒介,而是一个社会事件——卡塞尔文献展成为了所有人的文献展。

第七届文献展,约瑟夫•博伊斯七千棵橡树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

卡塞尔市长希尔根带来了博伊斯《七千棵橡树》作品部分及种子捐赠给央美美术馆

博伊斯《七千棵橡树》作品部分基石

第10届——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国际话语

“国际话语”部分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杨•荷特的第九届文献展之后,卡塞尔文献展作为世界艺术大展的功能在新的语境下发展变化。理论书写、艺术学术化、话语、文本和讲座都成为了“艺术世界”和艺术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体现了这些特征,所以1997年卡特琳•大卫的第十届文献展被视作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文化宣言”。

第十三届文献展,“白做园”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卡塞尔市永久借予)

展览最后一面墙上为所有参展的中国艺术家

德国策展人克劳斯•西本哈尔在开幕式上

 德国策展人克劳斯•西本哈尔介绍了展览的策划,谈到:“卡塞尔是我的故乡,最开始看卡塞尔文献展是在第四届,可以说我是和文献展一同成长的。本次展览的机缘是在2012年卡塞尔中国公共文献展。在这里我们为中国观众策划了一个展览空间,其中观众可以看到展览的发展变化,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中方策展人余丁在新闻发布会上

中方策展人余丁直言做这样一场文献展的文献展是很有压力的。他说道:“我们不仅想要呈现历史,还要呈现一种德国理性精神,是一种思想学术的自由。文献展是对这种精神的不断延续,直面文献展的本质。展览的设计策划是在理解卡塞尔文献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展览的视觉识别系统也能体现出对于卡塞尔文献展本质的体现和思考。”

卡塞尔文献展在60年间,从现代艺术转到了当代艺术,策展理念从展览变为艺术事件,展览空间从展厅延伸到社会公共空间,从德国区域展走向世界艺术盛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反映时代的整体艺术发展面貌。

看过了前十三届的卡塞尔文献展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没关系,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马上就要开展了,主题为“向希腊学习”,将首次以两个展区的形式呈现,分为希腊雅典展区及德国卡塞尔展区。届时,艺术中国将前往卡塞尔文献展德国展区现场进行直播等报道,和您共赴一场艺术盛宴图文/孟媛 摄像/冯楠)

卡塞尔文献展展览时间:

2017年4月8日至7月16日 希腊雅典

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德国卡塞尔

      6月7-9日VIP预展

部分展出文献图片:

阿尔诺德•博德,1972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弗洛瑞斯•诺伊胥斯

弗里德里齐阿鲁门博物馆,1955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君特•贝克

第一届文献展,概览/文献展展厅设计,1955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君特•贝克

第三届文献展,罗伯特•劳森伯格"Axle",1964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君特•贝克

城市文献展1972 阿尔诺德•博德纸本素描 60x42 cm 1969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卡塞尔市永久借予)

第四届文献展,克里斯托作品“5600立方米包裹”设计手稿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卡尔•奥斯卡•布拉泽

第六届文献展,布展现场:弗里德里希广场上有瓦尔特•德•玛利亚“地下一千米”的钻孔塔和理查德•塞拉的雕塑“候机楼”,1977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卡尔•艾伯特

第六届文献展,约瑟夫•博伊斯等人作品“自由国际大学/FIU”,1977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迪特•施维特勒

第八届文献展,罗曼•西格纳行为作品 “无题”,1987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Gerhard Vaupel

第九届文献展,乔纳森•博罗夫斯基作品“走向天空的人”,1991-92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迪尔克•布莱克

第十届文献展,弗朗茨•魏斯特作品“文献展椅子”,1997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迪特•施维特勒

第十二届文献展,萨尼娅•伊维克维奇作品“罂粟田”

版权归属文献展资料馆,理查德•卡西维茨

第十三届文献展,高什卡-马库加作品“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那就不是什么”,2012

版权归属斯蒂芬•达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