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北京画院召开“两个中心”年会 核心议题:中国画的未来发展

北京画院召开“两个中心”年会 核心议题:中国画的未来发展

时间: 2016-11-04 16:39:54 | 来源: 艺术中国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工作年会现场

2016年11月3日上午,北京画院于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2016年度“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工作年会。今年的年会聚集了来自韩国、日本、台湾和中国大陆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核心议题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同时,齐白石国际研究中心也于年会发布《齐白石研究》第四辑,囊括了研究中心对齐白石个案研究的最新学术创作和研究成果。

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工作年会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说:“当前文艺界,名利心理严重。我们希望北京画院的年会是一次净化美术界的事件,让大家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和发现一些问题。今天的展览很多,但是每一个展览是不是都有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是不是契合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主题的展览不符合现代展览的标准。每年年底都是全国画院、美术馆系统的年展,我们如何面对社会公众对画院系统的质疑,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回应。我们长期在做画院行政工作的时候,常常感觉到我们的担子比别人要重,中国当前美术、书法、中国画发展的这种现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忧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借此次年会发表各位对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思想。”

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作为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总结了中心在当下的学术进展情况。他说:“2016年是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走过的第四年,四年里中心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今年出版了《齐白石研究》第四辑,将齐白石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梳理和整理出来,标志着齐白石研究进入更深入的阶段。”他在随后的采访中还说道,“两个中心基于自身的学术重点开展对中国传统绘画和齐白石个案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以一种责任感推动公共教育的问题。两个中心的实践改变了过去‘重展览轻研究,重研究轻教育推广’的局面,这是4年来最大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成果。”

配合本届年会,北京画院美术馆还策划了“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展览集合了山西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五家博物馆的共五十七件套作品。

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吕晓随后汇报了2016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心通过翻译两位捷克学者的专著——海兹拉尔的《齐白石》和贝米沙的《比拉格的东方眼——画家齐蒂尔研究》、改版《齐白石研究》、举办公共讲座、与宁波博物馆合办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将齐白石的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引向深入。两本译著以他者的视角帮助业界看待齐白石。同时,《齐白石研究》今年共刊载19篇投稿论文,书中收录了多所博物馆的400多幅作品,很多藏品都是第一次发布。2017年,中心将与希腊合作,北京画院馆藏的齐白石精品还将前往希腊展出。

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工作年会现场

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研究部研究员乐祥海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研究部研究员乐祥海汇报了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2016年的工作。2016年,中心基于传统中国绘画的文脉,以探讨当今中国美术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为立足点,主张以问题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带动展览,相继启动了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项目。今年,北京画院与山西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五家博物馆推出傅山展,希望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傅山的诗文修养。同时,中心继续开展对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系列研究并启动丝绸之路专题之路美术研究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以“文明的交融和沉淀”为主题的研究采风活动。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开幕式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专家王耀庭、山西大学姚国瑾教授、四川大学林木教授、日本京都博物馆研究员吴孟晋、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吕晓分别以“离开书法的台湾绘画”、“关于傅山书《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的几个问题”、“齐白石1927—1928年艺专任教考——对众说纷纭乱象的梳理”、“须磨弥吉郎对齐白石艺术的看法”、“齐白石民国时期出版的四本画册研究”为题进行主题发言。。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专家王耀庭谈离开书法的台湾绘画

离开书法的台湾绘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专家王耀庭认为,中国画与书法的结合,最早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书画异名而同体”。汉文化圈的教育,少小启蒙,从描红识字,使用毛笔,长而有意学画,使用的工具,还是以同样的毛笔,作画执笔落墨的习惯,自然一如写字,美感的要求也就如品评画法,讲究书画一体的自然。王耀庭随后引用韩非子的外储说、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等著作追溯中国画书画一体的历史渊源。

“1960年代台湾新生代画家,对中国画的态度是既希望突破传统的领域,又期待接续传统的核心精神,所谓笔不笔墨不墨自有我在,赵无极在法国创作抽象画成名,也给台湾画家一些很高的鼓励。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所谓中国书法的绘画,也带给台湾很大的鼓舞和效仿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刘国松,他早年提出革笔的名,革中锋的命等主张,置疑用笔的重要性以及艺术之于生活的关联性,对当时传统的水墨画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这里面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刘国松为了改革传统,但是又要接续传统。那么,是不是王羲之的书法还是书法呢?比他们最早的当然有书法,刘国松只是视觉上做得更强烈一点,更单纯一点。刘国松的笔调一方面推翻传统,一方面又需要这些传统,认为自己是一个新传统的建立者,我想大家可以很清楚看到其笔调上的应用不是用传统的毛笔来处理的。我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离开了书法,题款诗文消失了。美其名藏拙,无可奈何花落去。对于生活上的书法使用工具,尤其是电脑产生了以后,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艺术是多元化的,不能说只有写好书法才能画好画。”

姚国瑾教授谈关于傅山书《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的几个问题

关于傅山书《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的几个问题

傅山所书《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于1963年由李宗仁带回国内,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姚国瑾就该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受赠者的相关问题、明代书法分期与傅山书法风格的演变与现场学者交流。明代的书法我们是这样的一个认识,明初沿袭元代的书风,以赵梦頫为范式,代表人物是三宋,二沈。明代中期则转变为宋人风格,师苏、黄、米,代表人物为祝枝山,文徽明。傅山书法风格的演变,甲申以前,楷书临习钟繇、赵孟頫,兼写篆隶。此件作品作为傅山晚期代表作,行中见草,以行为主,撇、捺时见黄山谷笔意,气息自然流畅,用笔遒劲多变,体现出中期转向晚期的风格特征,并日趋成熟。

齐白石1927—1928年艺专任教考——对众说纷纭乱象的梳理

四川大学林木教授对“齐白石1927—1928年艺专任教”这一事件在艺术界众说纷纭的乱象进行了梳理。由于齐白石任教的艺专虽然是同一所学校,但其称谓变化却非常之大,齐白石20世纪20年代当教授的事,可能是20世纪美术史最扑朔迷离的史实之一,众说纷纭。林木教授从任教的多种说法、齐白石自传中对艺专任教的记载、林风眠1927年聘请齐白石任教的史实和1928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等角度对这一史实进行了考证。

工作年会现场

须磨弥吉郎对齐白石艺术的看法

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有100多件齐白石的作品。在日本,齐白石的艺术大放异彩,也正是通过日本画坛,其国际声誉大增,进而影响到国人对其作品的多爱与追捧,故白石老人的画作在日本存量较大。须磨弥吉郎曾历任日本驻华公使馆二等参赞、驻广州总领事等职位。在以外交官身份派驻中国期间,须磨氏建立了十分完备的中国书画收藏体系。与偏重于古代书画收藏的其它日本收藏家不同,须磨氏的收藏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主,其中又以齐白石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分量。甚至可以说,须磨是以齐白石为中心,奠定其收藏近现代中国画的基础。  

齐白石与须磨弥吉郎的交往始于须磨弥吉郎收藏《松堂朝日图》之后的第三年(1929 年)。须磨弥吉郎曾于1933年到齐白石画室中与其叙谈齐白石早年的山水画巨制《宋法山水图》。须磨弥吉郎在其书的自序中也写到“在中国画领域中,我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收藏齐白石的绘画上。”“我对他(齐白石)的多次造访至今记忆犹新,他和他的绘画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吴孟晋以其馆藏的齐白石作品讲述了须磨弥吉郎作为日本外交官在华期间为何收藏齐白石的艺术作品和对其艺术的看法。

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吕晓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齐白石民国时期出版的四本画册研究

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吕晓在主题发言中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出版的四本齐白石画册——胡佩衡与《齐白石画册》(初集)、1932年的《齐白石画册》(二集)和《白石画集》(第三册)、《白石老人小册》的特点、出版过程,讲述了齐白石与画册编辑印行者胡佩衡、徐悲鸿等交游中隐而未显的一些细节,另一个侧面展现了齐白石在民国画坛地位的变化。(台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