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动画,很容易想到的是日本充满萌元素的二次元动漫产业,或是塑造了无数英雄的漫威动画,还有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还有每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奖。但还有一种动画是由艺术家创作的,区别于传统动画和产业动画,有一定的当代性和时代性的特征,由艺术家自己出资制作,或是取得国家文化机构、美术馆和私人出资制作的动画——独立动画。
2016年9月24日,由张小涛策展的“从绘画到动画”展览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并举行了研讨会。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史学家乌苏拉在研讨会中谈到,独立动画的展示的渠道不仅限于动画节上,有时还在电视上,在当代美术馆中、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性的艺术展览中。本次展览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5位艺术家的28件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多种动画语言和叙事方法,旨在探索独立动画领域现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展览将持续到11月27日。
成正焕虚拟公共空间中的“凝视”
《兔子世界》内部世界
《兔子世界》外部世界
艺术家成正焕介绍作品
艺术评论家李振华在研讨会发言
在研讨会中艺术评论家李振华思考了动画如何介入到公共空间,并谈到了Ryoji Ikeda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动画《试验图案》(test pattern)的例子。韩国艺术家成正焕在动画《兔子世界》中也探讨了人与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兔子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兔子洞”代表内部世界,寓意着红灯区,在此兔子像妓女一般不愿直视他人,在人们看过来时会低蹲下身低着头,甚至如果观众一直盯着它看的话头部会爆炸。还有一部分是外部世界,代表着公共空间,外面的兔子会一直走动,在看到观众时会聚集过来然后一直围着观众看,给人以一种无所适从的压迫感。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是穿着黑色紧身衣,戴着兔子头套的人,艺术家在接受艺术中国专访时谈到:“这件作品中探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凝视与被凝视中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们在作为个体的时候往往会很怯懦,而作为集体出现时却又成为了权力的施予者。
缪晓春对于美术史的3D探索
艺术家缪晓春接受艺术中国专访
《无始无终》动画截图
缪晓春本次展出了动画作品《无始无终》用3D数字语言,将自己的形象与古代的绘画和现代的文明重叠在一起,把平面的东西变成三维立体,把静态变成动态。在虚拟的动画空间中,艺术家探索了高科技对于人们视野和生活体验的改变。缪晓春的三维动画语言源自于新媒体艺术语言,其表现出的质感肌理的真实感是用手绘动画很难表现出的。
缪晓春 《死亡的胜利》
《死亡的胜利》是一幅绘画作品,但又与传统的绘画作品所不同。作品灵感来源于收藏在普拉多美术馆的彼得·勃鲁盖尔1562年同名作品,表现欧洲中世纪大瘟疫。艺术家用电脑将物体想象成一个个色彩通道,计算出了每个构成了一个色彩空间,看上去像画却没有手工绘制,而是在软件中制作然后打印出来。他把人脑与电脑、手绘和机器思考相结合,将绘画转译成动画,再从动画回到绘画,探索了独立动画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徐冰以符号创造“世界语言”
展览现场
徐冰作品一角
小朋友在观看《小黑游外滩》动画
在展厅中有一部分放置了桌子椅子,桌面上堆满了文件资料,于是就有观众问道“这是美术馆的办公室吗?”其实这位观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相了,这正是徐冰在展览现场还原的自己工作室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实验室,展示的是他的作品《地书》的思考创作过程。《地书》灵感最初是因为他总坐飞机,飞机上有很多导识系统的符号,如安全出口等,图像成为了当今时代重要的语言和标志。
徐冰从全世界的设计和商业广告中找寻符号资料和灵感,他不是在做简单的收集工作,而是将这些图案符号纳入了自己“词典”的一部分,建立了自己的图像系统和知识谱系,当代艺术家创作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生成的过程。现场有两台电脑,观众可以动手用他的地书符号写一封信。此外展厅还有他的《小黑游外滩》动画,上海是很国际化的大都市,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缩影,徐冰用上海外滩的形象来代表中国的发展变化。他将设计学、符号学、图像学结合全球化语境来进行的创作,编译成了自己的视觉符号,这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全世界的人们即使所说的是各个国家的语言,但也能用徐冰的《地书》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徐冰用《地书》创造了“地球之书”的世界语言系统。
吴超用动画唤醒“沉睡的身体”
“唤醒计划”中的动画
艺术家吴超接受采访
吴超和夏维伦的作品其实不能只限于艺术作品,而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植物人艺术唤醒”。从2014年至今他们已经在广州、北京,并预计在杭州建立实验室,与心理学家、医学家、病理学家等合作进行实验,通过调查病人的生活和记忆莱制作个性化的动画,以声音、图像、气味等来治疗植物人。
展览现场的病床装置
在展厅中展出了一张病床,上面放置着很多小物品,有纸条介绍每一件物品,这些都是在做个性化的唤醒计划时走访家人和生活环境时获得的。其中皮尺是一个大学生很爱美总是用来量身材的,一本盖满了章的护照是一家企业的高管的他的生活痕迹,他们通过寻找记忆最关键的地方,来帮助病人唤醒记忆。微弱的灯光照亮这些物品,代表着唤醒他们“沉睡身体”的希望。展厅的墙上分布着照片资料,在两个屏幕上分别呈现两个动画。其中一个动画是“唤醒计划”中的一部分《能量》,另一个是病人脑电波的同步监测图。他们把日常转化为艺术,促进艺术与医学的合作,从生命经验出发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
多种动画语言带来更多可能性
小朋友在观看日本艺术家山村浩二的作品
此外日本艺术家山村浩二带来了纸上铅笔画动画,探索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年老的鳄鱼》创作于2005年,讲述的是鳄鱼和章鱼恋爱的故事,背景是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探索对于权力的思考和认识和对世界矛盾激化的感受。《小孩子的形而上学》表现日本小孩在闭塞的学校环境中的成长,表现一种对身份和自我丧失的感觉,用动画的非叙事性而是用视觉的方式来表现社会问题,反应小孩子的矛盾和叛逆。
展览现场右为管怀宾的《天际线》
管怀宾 《无人界》
管怀宾带来了《无人界》和《天际线》,用充气的银色闪光材料做出了一个天顶,把录像和装置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他对于城市的思考,对于建筑的敏感。他当年在日本读博士,作品中有日本物派的影响。
吴俊勇 《月升》
吴俊勇将动画《月升》投影在墙壁上,和地面上的倒影组成了完整的圆形,是一轮满月的形象。在升起的月亮中有动物的形象,观众从前面走过自己的身影也会映照在其中形成剪影,成为动画作品的一部分。而单从动画来看,无法分辨出影子是真实事物的映照还是动画中的虚拟形象,真假难辨。这件作品能与观众互动,观众从被动观看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
段天然作品
段天然的作品为互动的装置作品,观众可以将小钢珠放在锥形的圆筒里,前面有一个感应器,观众在经过的时候就会滚出一个小钢珠,这些小钢珠在圆盘上会形成随意排列的形状,像是蝴蝶效应,一个小钢珠的位置变化影响着圆盘上的“世界格局”,激发观众的游戏心理。影像作品《物自体迷宫》也是以小球为主要元素,探索空间中的场域关系。
独立动画的未来发展
策展人张小涛接受艺术中国专访
策展人张小涛在接受艺术中国专访时介绍了独立动画的现状,并谈到中国的独立动画很多缺乏对现场、历史、政治、社会的介入,建议艺术家将图像普系化,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和图像脉络。他认为尽管独立动画的从业者比较小众,处于地下的孤独试验状态,但是对数字艺术、新媒体领域的拓展是有新的意义。“独立动画很小众,但我想把独立动画和商业结合起来推向院线,这是独立动画发展的可能性之一,这需要社会基金、电影机构、美术馆的支持,如《我在伊朗长大》《没有男人的女人》都是很成功的例子。”独立动画需要走出去,参与到大众中,从绘画到动画,再从动画走向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耿雪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酱油好喝(余月雄+高铭+黄齐白)《巴别塔》
刘茜懿 《天籁》
汤柏华 《夏虫国》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观众在与作品互动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览现场
卡塞尔大学艺术史学者乌苏拉在研讨会发言
研讨会现场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