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下午,已经开幕两周的“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的同名座谈会在国家大剧院召开。本次座谈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参与嘉宾有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中国美术主编杨会来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尚刚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教授。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主办,南通国有置业集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艺术史论系、陶瓷艺术设计系承办。作为目前中国当代最具权威的工艺美术大展,此次展览分为金属艺术、漆艺、陶瓷艺术、玻璃艺术、纤维艺术五大系列,180件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最高水准。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教授们围绕此次展览,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工艺美术进行多角度分析,工艺性、手艺性、艺术性的重新认识,材料的物质性与人的精神性的高度统一,结合历史传统与今日时代特色讨论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各抒己见,观点独具。
谢维和校长首先对此次大展做了一个介绍,展览作品都是经过层层评选,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最高成就的一批作品。他强调说,不是单靠展品的展出就能达到最终目的,还要通过大家的沟通交流,特别是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的传播力量,向更多的人传递工艺美术的价值,看到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延续与创新。希望能通过此次座谈会给大家在观看展览时提供新的视角,补充一些空白。
邵大箴教授充分肯定了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他讲到,工艺美术因其自身的工艺性,在艺术界有时会有些模糊的认识,觉得工艺美术不如绘画、雕塑等,这种看法不对,事实上,工艺美术是走在造型艺术之前的。世界现代艺术史上,19世纪下半期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了整个欧洲,影响了造型艺术,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工艺美术显示的美是和造型艺术相等的。
张晓凌教授看到了此次展览的良好反应,在南通、北京甚至国际上都得到了呼应,中国的传统艺术似乎要兴起一种复兴。中国现代艺术跟西方学习了很久,学观念,做装置,艺术不设门槛,只要观念新奇、怪就受人关注,那种艺术有时候不是一种审美,而是“审丑”,中国艺术家也都在趋之如骛。然而,此次展览将工艺美术中的手艺性重新推上前台,强调审美性,艺术不仅需要观念同时也需要技艺。
杨会来主编作为一个媒体人,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是了然于胸的。他提到,之前工艺美术因为跟手艺相关,强调其技艺性因而不被艺术界重视,也不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市场的火爆,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手工具有唯一性,很昂贵,被重新重视起来。现在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界限逐渐模糊,以前工艺美术注重实用性,现在也开始趋向欣赏性、收藏性、唯一性和价值。
刘巨德教授从学院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工艺美术的一个状况,同时他认为这次展览的作品做到了精神性与物质性的有机统一,这两者一个是限制性的,一个是自由的,它们代表了艺术的两面性。这批艺术家对“物性”的挖掘很深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天工人以代之”的道理,他们对材料的性能的了解、研究、实践很充分。
尚刚教授认为工艺美术的优秀作品必须是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精湛的手工艺水平。历史上江浙一带的工艺美术作品都非常令人称赞,据了解那些手工艺者很多是科举考试落榜而转投工艺美术界的,他们对于四书五经的熟悉不亚于任何一个读书人。
赵萌教授十分强调“工艺美术”四个字,这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他介绍了工艺美术的一个简短发展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与衣食住行用紧密联系到后来工艺美术市场化,工业流水线的介入从而使它们分离。工艺美术发展到今天,在今天的价值,中国当代艺术是少不了工艺美术的。
林乐成教授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表示需要感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人,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