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作品《怕——畏惧发言者的心理》
毕业展是学生们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也被认为是学校发现问题、完善教育体系和思路的重要渠道。在6月19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环境艺术系展场现场,郑曙旸教授向师生们坦言,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已经超越了目前很多教师的辅导能力,这就迫使学校调整培养思路,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6月19日开幕的毕业展是清华美院第二批毕业生作品展,共展出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染织、信息设计与工业设计6个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毕业生的毕业作品通常采用学生自行拟定创作内容教师指导的思路,而视觉传达系今年则首次尝试了将学生和导师划分为六个小组的项目式既定主题创作思路。
视觉传达系系主任赵健老师向记者介绍,以往视觉传达系的毕业创作,学生们通常依托于某些具体的媒介,例如产品包装、海报、书籍等,并没有从视觉传达本身的内容,它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外延考虑。这次的小组项目式既定主题创作根据六位辅导教师多年的思考和学术研究方向划分为阅读、视觉空间转换、产品转换、数字媒体等六个方向,学生们在既定的主题范围内寻找设计的切入点,对视觉传达在社会应用中的外延做更多拓展延伸,这种尝试更接近设计的本质,也有利于考察学生利用设计解决切实问题的能力。
工业设计系学生为矿工所做的个人防护装备设计
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关注新兴媒体,从设计的本质出发探索新的技术需要怎样的设计形式,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生基于移动新媒体技术和“阅读”这一行为本身所做的阅读体验设计;从设计的下游入手解决普通人的生活问题,例如环境艺术系毕业生将视野下放到中国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高端住宅和商业空间,这是设计从上游向下游的一种视角转换;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例如工业设计系学生为矿工所做的个人防护装备设计。将设计与最新的技术需求对接,与当下人们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对接,这是本次展览最明显的特点。部分作品不仅拥有良好的外观,作者创新的功能和结构都严谨地包裹在设计的形式中,也体现了设计基本的立意和本质所在。
染织与服装专业毕业生作品
信息设计系学生作品《声环》
就像郑曙旸教授在现场所讲的,一次毕业展展示的是成果,凸显的是问题。据了解,中国目前有1300多所开设有设计艺术学科的大专院校,同质化教育是这些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郑曙旸教授表示,在中国设计教育的关键转折期,进一步清晰自身的特色定位,细化设计专业培养方向将是接下来所有设计类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作者 台馨遥)
|